照片投票

一张老照片

2018-09-25 18:02: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这是1978年夏天我们一家在邱县县城马头照相馆拍摄的全家像,是我记忆中人生第一次照相,也是保存下来我自己最早的影像。端坐中间的是我爷爷和奶奶,他们旁边一左一右站立的男孩是我和我的四叔。后排站立的三个人是我父亲、二叔和大姑。最前面骑童车的小女孩是我大妹子,那年她才七八岁,侧边的是正在县红旗中学上高中的二姑。

当时三叔在广西当兵,来信说南方形势紧张,可能要打仗,想要一张全家像,带在身上以解思念之苦。七十年代整个社会物资匮乏,家家日子很紧张,农村家庭大部分温饱都没有解决。照一张相要花三四元钱,是一家子二三个月的日常生活所需油盐酱醋支出。三叔从他每月少的可怜的津贴中寄来几块钱,才有了全家聚在一起的这次照相。

我的老家离县城有七八华里路程,但很少到县城来,更别说是照相了。正在村里上小学的四叔和我们俩兄妹都很兴奋,早早穿上新衣服来到县城。我和四叔穿着一模一样的跨栏背心。这是大姑用勾针一丝一线织出来的,在粗布衣衫的年代,这件精品我们都很珍惜。穿着这样别致的背心,美滋滋地享有了好长时间。照相很快就结束了,父亲买了一个大西瓜,一家人蹲围在县药材公司的铁栅栏大门内吃西瓜。那西瓜瓜红籽黑汁多,特别甜。我大口朵颐,西瓜汁把心爱的背心染红了一大片,弄脏了我的心爱之物,所以记忆很深。

当时邱县一中叫做红旗中学,就在照相馆路南,大门朝北。二姑从学校带来两个馒头,我们三个孩子掰开分吃充饥。当时分粗粮细粮,二分细粮(即白面的食物)八分粗粮(即玉米窝头或高粱饼子)。二姑把自己节省出来的馒头带给我们吃,那滋味至今口齿留香。

照片取出来以后,也有不少故事。因为钱少,只能出一张较小版面的寄给三叔。三叔在部队自行加洗放大,寄回家后,奶奶挂上框,一直挂在老屋的正墙上。二十年前我儿子回到老家见到这张照片,指着照片上的我说:“我什么时候照相了。”引起在场人呵呵大笑。

三叔后来回忆说,这张合影照他一直装在贴身的衣兜里,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是这张照片给他带来了家庭的温暖,鼓励着他迈出国门,勇敢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奋勇杀敌,荣立战功。是这张照片护佑他躲过了枪林弹雨,毫发无损,平安归来。三叔复员回村后,因为没有当上军官而愧疚。记得爷爷说,你能平安回来就很好,一没有牺牲在战场上,二没有缺胳膊少腿,回来就好,踏踏实实过日子吧。奶奶九十大寿的时候,父亲翻出挂在老家旧房屋墙上的这张老照片翻洗了几张,他们第二代兄弟姊妹六人一家一张。

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会引起我很多回忆。爷爷在九十年代初就因病去世。奶奶九十四岁高龄,仍思路清晰,生活自理。每年老人家过生日,生活工作在四面八方的孙男嫡女都聚在一起,大家谈过去,论未来,其乐融融。爷爷奶奶都是一生劳作在农村的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更谈不上家规家训了。但他们言传身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正直朴实、勤劳善良的品格,潜移默化影响我们后辈人。父辈中只有二姑读了高中,第三代中就有十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分别工作生活在北京、天津、广东、石家庄、邯郸、县城等地。第四代十四人中,我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其他年幼的孩子都在接受良好的教育。

泛黄的这张老照片是我家重要的刻痕记忆,度过了三十八年的悠悠岁月,见证了我们家族的一点一滴,在我手中轻轻诉说着如烟的故事。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这张照片虽然只是记述了一个家庭变化,但是也折射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