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 我想对党说——征集展播>>文字区

【文字】陈培田:灶前幸福曲

2018-08-01 17:47: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我今年76岁了,老家在邢台市桥东区祝村镇双楼村。二〇一七年开始,市里广泛推广煤改气(电)活动,广大居民做饭和冬季取暖用上了天然气或电,告别了做饭取暖烧柴、烧煤的历史。今年春天,国家已按去冬以来实用天然气的量,按每个字补助1元的标准,将补助款发到群众手中。有的村庄还在此基础上另加了补助。大家高兴地说:“做饭取暖烧燃气儿,干净卫生又省劲儿;感谢党的好领导,为咱百姓办实事儿;生活逐步现代化,日子越过越有味儿。”

从我记事起,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做饭取暖历来都是烧柴禾。柴、米、油、盐、酱、醋、茶,群众把烧的放在第一位,可见对烧柴的重视。那时候,家家有个连炕的大锅台,门外有个柴禾垛,做饭时抱一捆柴禾放到灶前,往灶堂里先放一把柴,然后点着火,左手赶紧拉风箱,右手不断往灶堂添柴禾,还拿个火棍不断拨弄柴禾。不但熏得慌,做一顿饭还得落一身灰,手上也时常黑乎乎的。晴天还好些,遇到阴雨连天,柴禾湿了,做饭更难。灶里柴禾只冒烟不起火苗,呛得人直流泪。那时农村取暖靠连灶炕,做饭烧火的热气通过炕洞,然后排出去,靠做饭的余热把炕烧热取暖。因为烧柴紧缺,一年从春到冬家家都要拾柴禾。我从上小学开始,一放学回家,背上篓子就下地拾柴,从没闲过。春天刮风多,拾干树枝;秋天收完庄稼,在地里拾豆根、谷茬,树落叶时搂树叶;冬天去苇地搂苇叶、野草,凡能烧的都往家里拾。由于柴源稀缺,有的人还因拾柴禾占地盘吵嘴打架。这样的日子过了好多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烧煤的多了起来。夏天在外边烧煤火炉,冬天在炕前烧火炉。为了省煤,炉膛很小;上边安个火口,火口直径不超过10公分。做饭时往火炉里添点煤块,赶紧拉风箱,没有半个小时做不好饭。不做饭时,往里添上加了黄土的煤泥,用火镩在炉中间捅个眼儿,直往屋里冒湿煤气。那个时代,每年冬天都有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1961年冬天,我也曾中过煤气,早起从屋里出来差一点摔倒。

改革开放以后,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做饭取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使用蜂窝炉,烧蜂窝煤。蜂窝炉可以移动,下边有风门,做饭时加块蜂窝煤,打开风门,上火快且省劲儿。冬天取暖有人用上土暖气,自己烧小锅炉,屋里暖和又干净。烧小锅炉费煤,每年冬天家家想法儿买煤。有的煤质量不好含硫多,烟大又呛人。近几年,人们越发关注环境,迫切要求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基层,对煤改气(电)的用户给予补助或奖励,很快见了成效。现在农户做饭取暖已基本实现了气(电)化,再不用为烧柴烧煤操心费力了。有的人家还在自己房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的电自家用不完还能卖给国家电网。如今雾霾天气大大减少,群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形成共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群众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邢台市邢台县公安局退休干部 陈培田)

责任编辑:李为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