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当“旅游+”遇到“非遗”

2018-06-26 16:30:01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文/魏如翔   部分图片由定兴京绣研究院提供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河北省43人入围。

至此,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上升到149人,总数位列全国第四。

文旅融合趋势下,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作为重要旅游资源获得关注。我省“非遗+旅游”模式有哪些探索?应如何更好地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149项国家级非遗,有多少旅游潜力可挖?

张家口蔚县,被誉为“中国最有年味儿的地方”。每年春节,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到此,体验传说中的“最浓年味儿”。

“去过蔚县,才知道传说不假。”今年春节,北京市民刘杰带着家人来到蔚县旅游,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他记忆深刻。“拜灯山、逛庙会、打树花……很正宗很淳朴的乡村年节味道,在别处很难体验到。”

近年来,蔚县结合蔚县剪纸、蔚县秧歌、拜灯山、打树花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推出了一批特色浓郁的旅游产品。今年举办的首届“红红火火中国年”张家口年俗国际旅游节暨第八届蔚县民俗文化旅游节,让游客不仅可以远观,还能亲身体验非遗之趣。

体验经济时代,非遗有效弥补了传统旅游内容欠缺的“软性”一面,游客亲身参与民俗活动、品尝特色美食、感受传统技艺,很容易唤起乡土、怀旧情结,进而获得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近年来,非遗之于旅游业的重要性逐渐为业界所公认,越来越多的非遗旅游项目和产品在我省出现。

武强年画博物馆、习三内画博物馆、定兴县非遗小镇……这些都是以非遗为主题,并且为游客提供从参观、体验到研学、购物的立体式体验。

各景区、景点也纷纷打起“非遗牌”。正定民间艺术节、易县恋乡·太行水镇的民俗文化节、天河山民俗文化节……各类非遗文化节庆活动成为与各地原有旅游资源的良好补充。

此外,非遗也为丰富旅游商品供给提供了素材。比如曲阳定瓷、衡水内画、易水砚等,都已成为标志性的河北旅游商品。

“有些非遗适合做旅游观光,有些适合做旅游体验,有些适合品尝,有些适合开发成旅游商品。”中国旅游商品产学研联盟秘书长陈斌认为,不同类别特点的非遗进行旅游开发的方向、方式、方法也不同,还要适应旅游者不同的需要。

 

 提升地方旅游吸引力的“金字招牌”

地域性、唯一性、故事性等特点,让非遗成为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的一个优质选项。在我省一些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不乏以非遗项目作为旅游名片的实践探索。

今年5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国家级非遗定兴京绣传承人梁淑平名列其中。最近几年,她常常出现在省市大型旅游活动当中,推广定兴京绣的知名度。

“去年保定市首届旅发大会期间,我们与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合作,举办了一场‘京绣T台服装秀’,是大会的一大亮点。”梁淑平说。围绕着传统技艺展示、旅游商品打造、旅游项目建设等,京绣在与旅游的协作互动中开拓了发展空间。

京绣是源于辽代的一门古老手工技艺,在明清时期达到发展顶峰,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等,是“燕京八绝”之一。如今,它已成为定兴县乃至保定市的知名文旅符号和旅游商品之一。

“京绣是我县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名片,我们力图通过这项非遗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定兴。”定兴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瞿建勇说。去年,作为保定市首届旅发大会举办地之一的定兴县建设了非遗小镇、定兴博物馆,京绣都是其中的“重头戏”。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社、媒体代表造访定兴博物馆,馆内京绣绣女进行了现场技艺展示,做工精湛的龙袍、龙靴等作品引人惊叹。

“现在,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诉求越来越高,很多非遗项目都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潜力。”一位来自北京的旅行社负责人说,现在以民俗文化为导向的旅游线路持续走俏,“在北京,京绣有着很高知名度,游客可能因此来定兴旅游。”

 

 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旅游+非遗”发展逻辑

作为非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非遗在旅游开发之中有着诸多限制。单靠一个非遗的名字,或内容有限的非遗旅游项目,并不足以吸引游客长时间停留,更无法支撑一地旅游的持续发展。

瞿建勇坦言,定兴的旅游资源禀赋并不突出,依托京绣这块“金字招牌”开发出更丰富的旅游项目,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今年6月,我们将正式启动京绣文化产业园项目,打造成为一处以京绣为主题的综合旅游体验区,让非遗与旅游更好地融合。”瞿建勇说。根据规划,园区将建设京绣博物馆、桑蚕养殖加工印染体验中心、手工织布体验生产中心、文化交流体验展示中心等多个旅游项目,涵盖观光、体验、研学等环节,让游客深入体验京绣的设计制作全过程。

 “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带动餐饮、酒店等业态发展,创造更多旅游效益。”梁淑平介绍说。

眼下,省内各地借力非遗助推旅游发展的做法层出不穷,但多以县域、景区或景点为单位的自发行为。在成体系的顶层设计和谋划布局方面,浙江的“旅游+非遗”实践可资参考。

 2010年,浙江省文化厅、旅游局联合开展了省级非遗旅游经典景区的申报和认定工作。今年,这项评选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批。之后,金华、杭州等地也进行了市级非遗旅游经典景区评选。浙江省旅游业界人士认为,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既有效延伸了旅游产品链,也让非遗项目得到了活态传承,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

对于我省而言,如何用好丰富的非遗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曾接受采访表示,“非遗+旅游”,一定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明确开发主体、探索科学合理的开发形式与表现方式、把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非遗+旅游”,文化与市场如何水乳交融问题重重,尤其呼唤顶层设计上的远见与智慧。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刘旸
下一篇: 卧虎藏龙九龙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