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保定老街:倔强的古城记忆

2018-05-24 15:24:15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文/魏如翔 图/赵欢

保定,一座闻名遐迩的古城,建城史可追溯至北宋淳化年间。自那时起,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就是城里的干道通衢,共同搭建起保定千年来的城市架构。

历史上,四条干道曾是保定最繁华的核心地带,也是见证无数历史风云的舞台,数不清的名人曾在这里留下印记。

斗转星移,历史烽烟散尽,老街却留存至今,作为保定的城市根脉,倔强地延续着古城记忆。如今,四条老街中,东、西、北三条都已成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定老街和深藏在它们身上的文化光芒,有望迎来新的绽放。

西大街:声名显赫的“直隶第一街”

“诸路皆借径入西门,商贾肩踵相摩,车辙马蹄,日夜不绝。”明代保定知府查志隆这样描述西大街的繁华。

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依的西大街兴于清代。光绪年间,街上衙署、寺庙、祠堂、会馆林立,一些老字号就源于此时。1901年卢汉铁路开通,保定是重要站点;之后,袁世凯在保定大办学堂,进出保定的人越来越多,带动了西大街的繁荣。

民国初年,保定成为直系军阀大本营,首领曹锟把官邸“光园”建在了西大街南侧。随着大批军政要员、达官显贵聚集,西大街上的银号、商铺、会馆如雨后春笋,中西合璧的民国风韵小楼陆续建起。

作为当时保定最繁华的街区,西大街被誉为“直隶第一街”,很多历史人物在这里留下印记。

义春楼是西大街上有名的老字号饭庄,冯玉祥是这儿的常客,每至保定,他必定要吃店里的白肉罩火烧。白肉,即猪头肉。早年义春楼以制作熟肉著称,并向宫廷供应,清朝末帝溥仪堂兄溥儒为义春楼题写匾额,如今仍悬于西大街店外。

当时,西大街商铺的牌匾多为名家所题,如同一座书法博物馆——末代状元刘春霖题写的“直隶书局”、冯恕题写的“乐仁堂”、华世奎题写的“恒泰茶庄”、方观承题写的“德昌茶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李鸿章题写的“万宝堂”。

1885年,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得了一场大病,服用万宝堂的药剂后很快痊愈。万宝堂创始人陈拙安抓住机会,请李鸿章为药店题写了匾额和“杏林”“桔井”药幌,让这家老字号声名更盛。

万宝堂以西的唐家胡同,有一家“第一客栈”,如今是冀中书画研究院所在地。191810月,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同赴保,看望在育德中学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湖南籍学生,当时住“第一客栈”、游古莲花池的游历体验,为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泽东曾下榻的“第一客栈”原址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西大街的繁荣依然不减,白天街上人潮熙攘,晚上临街商铺挂出灯笼,光影从东至西连成一线,被称作“一条龙”。《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等老电影都曾在这里取景,更让西大街成为保定人心中的骄傲。

东大街:文化气息浓郁的“老保定闹市”

东大街与西大街贯通,两条街以城中心的税务角为界。东大街长700余米,贯穿了旧时保定的东半城。

说起保定城最有名的古迹,必定要提到大慈阁。这处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寺院堪称古城保护的象征,在2006年成为国保单位。2015年,《舌尖上的中国3》的热播让大慈阁素面名扬四海,也让这处古迹为更多人所知。

大慈阁的“后背”,就紧邻着东大街的南侧。它的后身还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帝庙,这是一座全国罕见的的“倒座关帝庙”,坐北朝南,庙门就开在东大街上。

东大街大慈阁

东大街同样有着深厚的衙署文化和商业文化底蕴。清代,保定通判署、河盐捕局和后营守备署曾选址在此,还建有李鸿章公馆、曾国藩祠堂等。后来,直隶省会从保定迁往天津,东大街上的衙署多被商贾收购,逐渐成为商号林立的“闹市”,银行、药店、杂货铺、饭庄百业杂陈。

闻名河北的“百年清真老店”中和轩饭庄,就肇始于保定东大街。

清同治年间,中和轩创始人满恒丰到保定谋生,他做的牛肉包子味美鲜香,在当地大受欢迎。之后,满恒丰扩大经营,把店铺搬到东大街,正式定名“中和轩饭庄”,菜品独特的风味让达官显贵们趋之若鹜。

经济的繁荣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清末民初的东大街,是保定文化气息最浓郁的地带之一。

光绪年间,保定市天主堂在大慈阁以西建起,成为天主教保定教区的主教座堂。这一时期,摄影技术也随着宗教的兴盛传入保定。

1908年,专职为天主堂拍摄宗教活动照片的谷进臣,在东大街上开设了保定最早的照相馆——福音照相馆。之后,越来越多的照像馆在东西大街上集聚,形成了保定的摄影中心。

同一时期,东大街上很多原有建筑被改建成演艺场所,湖广会馆戏院、洞阳宫戏园、三晋会馆戏楼、洞天茶园等一众剧场林立,留下了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梅兰芳、荀慧生、余叔岩、马连良等大师名角都曾到东大街的戏院演出。

现如今,东大街上的传统戏园大多凋零,仅“大舞台”延续至今。这座建于1914年的戏院是保定市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商业性剧场,曾一度成为北方昆曲艺术中心,韩世昌、王益友等昆曲大师常年在此演出,不少北昆名家在这里成名,也让这一古老剧种在保定人心中扎下了根。

北大街:面朝大慈阁的“豪宅一条街”

北大街是古代保定的南北交通要道,南与东大街垂直交汇,街口正望大慈阁,向北延伸至北城门,总长680米。清代至民国,街上曾设参将署、保定营务处、京旗粮调局、北洋电报局、河北银行、河北日报社等衙署、机构。

北大街的繁荣另有不同,这里不仅是当时保定的第四大商业街,还是很多达官显贵的官邸豪宅所在地。据统计,和北大街相连的街巷胡同多达20多条,高门大院密布其间,展示出这一街区的纵深。

从北向南穿行在北大街上,沿途很多交汇的街巷名字读来都饶有味道。这些老巷子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

大纪家胡同,传说因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曾在此安家生活而得名。因为紧连北大街,胡同里的高门大院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著名将领贺虎臣的宅邸——贺家花园。

贺虎臣是保定人,曾做过征西将军、保定卫指挥、宁夏总兵。民国年间,贺氏后人曾出任教育部长、河北省教育厅长,可谓名门望族。

贺宅是当年保定城中最大的宅院,分东西两院。东院的正门就在北大街上,由十多套院落和一座大花园组成,从东向西延伸至大纪家胡同西口。西院是贺氏家庙,供奉贺氏祖先。1949年以后,贺宅先后改为省艺校、制帽服装厂,如今已难寻往日遗迹。

再向南走,是琅瑚街。街上曾建有土地庙,庙前两侧立有一狼一虎两个石墩,取狼虎谐音而得名,后经雅化改为“琅瑚”。

琅瑚街与北大街的交汇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历史院落遗存。两处建筑相距不过百步,如今却命途相异。

琅瑚街80号院

东侧的“北大街55号院”是时任直隶督军的曹锟为其副官司冠三置办的宅邸。相传,曹锟56岁时还没得上儿子,这一年他的三姨太怀孕,就找到司冠三算卦,结果喜得一子,随即提拔司冠三为自己副官,并买下了这处大院送给他。2014年,“北大街55号院”被修缮一新,现在成为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遗产保护部保定办事处驻地。

西侧的“琅瑚街80号院”是当年的樊家祠堂,建于1920年,是一组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据考证,樊氏一族是当年大户,曾自费维修大慈阁,其家族成员樊榕是保定商务总会首任会长。现如今,这处院落残破不堪,但房檐上的精美雕花和考究院落布局,依然显示着老屋的往日气韵。

北大街上见诸记载的豪宅为数众多,时光流转,当年的高门大院多数为新建居民楼所取代,成为寻常百姓家,留下的那一桩桩大院逸事,却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