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聚焦乡村旅游 · 民宿 河北民宿故事

2018-04-25 10:58:15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文/睢泽昆  图片由各民宿提供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和自驾游崛起,旅游产业迭代升级,乡村民宿风潮兴起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

它们不是传统意义的酒店,而是更注重个性化、情感化营造与释放的新兴业态,甚至具有丰富的特色和文化看点,自身就构成旅游吸引物,成为旅居目的地,比如浙江千岛湖周边民宿。

安放在秀美景色之中,与自然生态和谐融合,顺应乡村经济振兴的呼声,满足城市游客体验“归田园居”需求……如此之多的好处,促使民宿业的发展如同星星之火燃遍大江南北。

河北也不例外,京津周边村镇、太行山燕山深处、渤海沿岸海滨,不乏特色民宿的身影。

去年9月,河北省印发《关于加快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意见》。民宿成为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的重要角色,意见中说,河北将积极引进乡村酒店品牌连锁企业,挖掘一批原生态特色古村老屋,引导民宿规范发展。

作为一种无比强调个性化特色的产品,民宿迥异于“农家乐”等常规的乡村旅居业态,它有着自己的发展逻辑。

“民宿想要做好,需要经营者自身有水平、有阅历、有情怀。”北京读道文旅旅游文化研究院院长郄文革表示,一定程度上,民宿主的高素质,是民宿产品的“生死线”。

事实上,很多民宿的诞生,都与创始人的某种情结密不可分。他们更多地来自城市,久经“标准化”洗礼,习惯高品质供应,却又渴望挣脱束缚,构建自己的“理想国”。

价值观和个人气场决定着不同的经营方式,也成就着一个民宿产品不可复制的品牌文化内涵。

民宿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风格各异的地域文化。没有原住民参与的旅行是不完整的,对于旅居产品来说更是如此。相对于观光旅游,民宿拥有更加充裕的服务时间,服务提供者能够与游客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放松,“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淳朴乡情,无不构成对城市消费者的强烈吸引。

河北地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聚集区,是中国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又毗邻京津市场,腹地空间广阔,现代农业发达,民宿业的发展具有先天的基础优势。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带您认识一组“惊艳各有不同”的河北乡村民宿,它们都是近几年来广受业界认可的代表性作品,有河北最早的民宿产品金山岭“唐乡”,颇具文艺气息的公益扶贫项目涞水“麻麻花的山坡”,有情寄清西陵充满书卷气的易县“听松书院”,更有依据地缘优势白手起家的香河“香居小筑”。

走进一家民宿,也就走近了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理想,一个故事。在这个美丽春日,《河北旅游》杂志为您讲述那些河北民宿故事。

金山岭唐乡 焕发乡村的原色

滦平县苇塘村地处燕山山脉,距离知名景区金山岭长城40分钟车程。村子依山而建,环境清幽,春天一到,满山谷都是槐花香甜的味道。

村中民宅有着滦平传统民居的特点,木制的门窗装饰着万字格纹饰,房子里有古法盘砌的暖炕。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一些这样的老房子被闲置起来,日趋破败。

2014年,有一个人看中了这些老宅,与滦平签订了开发利用的合作协议。当年8月28日,金山岭“唐乡”第一批院落在这里面世。

这个项目填补了京津冀民宿业态的空白,引起巨大轰动,成为民宿业界的“现象级”产品。一年时间里,超过4万人次来此学习考察。

这个人,就是唐乡(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首任会长张晓军。

落地滦平:这里的人让我感到亲切

从1999年开始在北京创业,张晓军一直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尤其在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与研究方面积累深厚。他的心里早就萌生了“做一款自己的产品”的念头。

眼看京津冀市场越来越大,都市人对于亲近乡野的诉求越来越浓厚,他决定,自筹资金,担当操盘手,在北京周边搞一个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并将项目命名为“唐乡”。

经过两年酝酿,唐乡的样貌设计逐渐清晰,他开始为项目找地儿,转遍了北京周围的村庄。开始时他选择了延庆的一个村子,就签约条款展开谈判。

就在这时,承德市有关领导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伸出橄榄枝,邀请他来承德考察。盛情难却的张晓军探访了滦平县、双滦区甚至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地,每至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感受到承德各地毫无二致的招商热情之外,滦平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独特和深刻,“真是名副其实的普通话之乡,人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游客来说,语言上没有隔阂,更能有置身家乡的感觉。”

随着接触的加深,张晓军对唐乡落户滦平越来越有信心,加之延庆方面谈判不顺,2014年6月8日,他正式与滦平签订了合作协议。

操盘乡村: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签订协议到开门试营业,一共不到三个月的工期,张晓军深深地体会到一个规划从纸面到落地的距离和难度。

农房改造方面,唐乡秉持“修旧如旧,外朴内雅”的理念。但不改变原有风貌,意味着要在千疮百孔的老房子上进行现代化改造,硬件设施的接入面临着种种不兼容。

当地老乡告诉张晓军,把房间的石墙修到一个约定俗成的厚度,就可以保证房间冬暖夏凉,因此他们在修葺房屋时没有增加新的保温层。然而,实践却证明这种说法并不太靠谱。在之后的建设中,他们老老实实为每间房增加了保温层。

“水土不服”的还有原来的园林设计,在北京能够露天越冬的花花草草,在滦平根本撑不过冬天。张晓军的团队重新调整了苗木品种,还挖空心思想点子,他们甚至“把玫瑰挖出来放在地窖里过冬”。

如果说硬件改造是基础,那么弄懂、理解当地人际关系和风俗习惯则是乡村旅游项目运营成败的关键。空心村不是空村,唐乡的经营活动在空间上与农民生活融合、重叠,与当地人打交道的过程让张晓军累并成长着。

在唐乡1号院场地清理时,施工队伍发现了一块2米高、1米宽的大石头。张晓军让人在石头上刻上余光中的经典诗歌《乡愁》,立在院前,既能传递唐乡的文化理念,又能为游客留下一个拍照赏玩的小景。这个决定却遭到了一户村民的坚决反对。

经过再三了解,他们得知,当地人认为,石头挡在家门前会“破坏风水”。张晓军立即让人把石头移动了位置。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治理体系和思维逻辑。张晓军笑道:“有的地方,村里一个不起眼的老爷子可能是最受尊敬的人,你少叫一声大爷,事儿就不成。反之,你得到了这个人的接纳,很多难事都不是事。”

品牌拓展:瞄准国家级传统村落

在张晓军和团队的悉心打理之下,唐乡的生命力逐渐彰显。

“在年度运营不考虑折旧的前提下,项目的投资回报已基本持平。”张晓军告诉我们,去年是金山岭唐乡正式经营的第三个年头,项目本身已经拥有很好的现金流。

受益的还有当地村民。苇塘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平介绍说,村民通过出租废旧房屋、负责卫生和管理工作,每年能收入3万元左右,“仅项目二期房屋改造、景观打造等工程就能带动全村100多人就业。”

2015年,唐乡团队完成山东荣成的海草房唐乡。之后,他们“蛰伏”两年,潜心打磨运营,通过反馈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据介绍,今年唐乡将恢复扩展。布局河北的选址,他们将重点瞄准三个区域:太行山里的石头村落,即将举行冬奥会的张家口,适宜休闲的沿海地区。

张晓军说,唐乡并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投资项目,企业发展的根基还是在于承担社会责任,传承文化、惠及村民是唐乡项目的立足点。“因此,我们选址都会落在国家级传统村落,通过创意导入消费人群,对接传统与现代,让静态的文化,变成动态的、可消费、可持续的文化。”

基于在河北投建民宿的实践,唐乡牵头制定了《乡村文化主题酒店建设和服务规范》。2016年11月1日,《规范》经专家组审定,成为河北省级标准,在全省范围内发布实施,为河北民宿业规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麻麻花的山坡 躲进深山 遇见幸福

河北知名景区野三坡东南,有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南峪村。它静静地依偎在太行山和燕山的怀抱里,拒马河潺潺流淌,春天一到,山间披红戴绿,如世外桃源。

大山河流的阻隔,既成就了村子的原生野态,同时也将她的美好“锁”在深山,村民生活困顿。2015年,600多人的村庄有100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2016年,“天生丽质”的南裕村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中国扶贫基金会联手知名企业在这里打造“分享村庄”项目。企业投资、当地政府提供硬件支持,南峪村的基础设施半年时间改头换面。

村里同时改造出8间既有农家气息、又富生活情趣的民宿,并引入团队进驻村里进行商业化运营,“麻麻花的山坡”就这样在大山里“长”出来。

在遗世独立与市井繁华间,南峪村找到了更好的答案。20176月正式营业至当年年底,他们共计营收174万余元,今年春节期间更是一房难求。很多北京游客花上一小时开车来到这里,只为享受乡村生活的闲适和悠然。

住在避世小院,遇见我们的幸福

蜿蜒的山路过后,一抹清新的翠竹让你豁然开朗,分布于不同位置的八个院落就藏在低矮的院墙里面,根据大小不同,可分别容纳2-4个三口之家。

院内的花圃留住了一方春色,圆形的石头区隔过道和花园,又与石头的院墙呼应,体现着设计者的巧思。

屋外保留着乡村的质朴味道,屋内却对空间进行了现代的定义。温暖的阳光从落地窗漏进来,松软的榻榻米暖烘烘的。大理石台面、原木桌椅、黑白灰的布艺制品,每一种材质的使用都拿捏得当,简约又不简单。

住在这里,最为游人津津乐道的是那些美味餐品。山间野生山楂制作的纯果汁,搭配粗粮和鲜果,随意捧一本书,就是一段悠然的下午时光。晚上,一盆加入麻麻花的“炭烧火盆锅”一扫初春余寒,暖到心窝里。锅子里全是来自大山的食材:干豆角、茄子干、土豆,还有村里老师傅制作的各种豆制品。天稍热些,香气四溢的焖饭和加入麻麻花的搁锅面就是晚饭的不二选择了。

这些美味都出自南峪村最普通的食材,经过管家大姐的悉心烹调,散发出浓浓的思乡味道。

倾听“麻麻花”的故事,遇见她们的幸福

说起管家大姐,她们的贴心服务不只是提供一道道拿手好菜。从找路停车,到扫洒擦洗,直至游客全家满意而归,她们就仿佛是在接待家里的亲戚。

对于这些大姐来说,拥有这份工作,同样是一种幸福。今年60岁的蔡景兰,女儿失明、丈夫患有尿毒症,她和儿子两人肩负着一家六口的生活开销。“麻麻花的山坡”落地之前,她要挣钱养家,又要照顾丈夫女儿,常年奔波在打工地与南峪之间,疲惫不堪。

民宿的管家工作给她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她完整地掌握了衣食住行各方面服务的流程要领,上岗成为“麻麻花的山坡”4号小院的管家。现在,蔡大姐每月可领几千元工资,能方便地照顾家人,还在与五湖四海的游客接触中开阔了眼界,非常开心。

“麻麻花的山坡”中受益的不仅是这14位管家。南峪全村232户、663人,发起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每人年初只需交1元钱入股,并参与劳动,平均每户能拿到1700元左右的分红。今年2月,村民们拿到第二笔分红,共计389500元。除此之外,提供房屋、宅基地的村民,还能收到5000元左右的租金。

一个项目,三份收益,这个贫困山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到2017年底,南峪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3450元,增长近一倍,预计今年将提前实现全面脱贫。

目前,从南峪村走出去的70多名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已有25人回村加入合作社,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听从内心的召唤,遇见他的幸福

“麻麻花的山坡”背后的运营方、负责这个项目的公司首席运营官黄天宇,去年年初来到这里,负责项目的开发建设,整个过程,用他的话说叫做“备尝其中甘苦”。

标准化的服务意味着改变村民原始的生活状态,所有改变的伊始,往往意味着对抗。曾经有村民指着他的鼻子问:你们有什么资格管我们村?也曾经有人挥舞着镰刀拒绝他们进入。

踏踏实实为乡村做事的决心和诚意,成了打开村民心结的钥匙。当乡亲们最终看明白了,理解了他们的思路,并非那种“入侵式”损害村子利益的开发,他和他的团队最终赢得了尊重。“现在,清晨在村里走一圈,看到的村民都会拉我进屋吃饭,这种感觉超爽!”

黄天宇从事这项工作,始于他的乡村情结。“我所感知的乡村,是最真实的地方。夜晚的星空,仿佛可以让你感受到宇宙的心跳;清晨的宁静,让你觉得可以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他用诗一样的语言阐释情怀。

但他也同样清醒地认识到,民宿始于情怀,还要忠于商业,只有商业模式清晰,才能获得合理的收益和回报,从而维持健康的经营,才有可能兑现“造福一方”的初心。 

听松书院 属于乡村的公共文化空间

保定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脚下,丘陵环护、易水汤汤。

这里是清朝的皇家陵寝区——清西陵所在地,泰陵、昌陵、慕陵、崇陵等14座墓葬依偎在永宁山的怀抱,宛如珍珠散落在一片古松林之中。

清风徐来,阵阵松涛宛如浪花,松风让你仿佛置身海边。美妙的景象不仅让游客心驰神往,也成为当地人对家乡的一种乡愁。

听松书院创始人梅静的家乡就在这里,清西陵旁的五道河村。

2015年,她和丈夫辞掉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创业,一度在当地引起轰动。

归乡 清西陵旁建书院

梅静在清华美院读了四年环境艺术设计,后又被保送到清华建筑学院读了三年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方向是建筑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毕业后,她顺利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录用留京工作,让无数人心生羡慕。

谁也没想到,2015年,她和丈夫辞掉了两人年薪百万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建起了一家公益性的“听松书院”。

梅静在北京的工作经历,让她参与了无数场乡村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修复。她常常忍不住想起家乡的清西陵,也经历着同样的窘境。教育资源的匮乏让乡村陷入人口和文化流失的恶性循环,清西陵文化传承岌岌可危。

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家乡建一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调动更多的人感受清西陵,参与这里的文化复兴。

最终,她选择了公益性书院,她认为这样做能为乡亲、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拥有更好的守护文化遗产的能力。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个选择容纳着她的一点“私心”:“希望孩子的童年在一个更自然的环境中度过。我相信,旷野山川会带给人开阔的宇宙意识,大自然会让我们形成最原初的审美观。”

民宿 内有诗书气自华

梅静把这个看上去有点“理想主义”的想法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结果得到了亲朋好友的热情响应和参与。通过多轮众筹,56人为书院注入了262万元启动资金。

201551日,听松书院在梅静祖辈生活过的老院宅基地上破土动工。201651日,书院正式问世。其内部功能,涵盖了公共图书馆、公共教室及活动室、绘画创作空间、民宿等。

听松书院的民宿部分是为支持书院的运转而设,共有5种房型,使用面积从30-60平方米不等,充满宁静致远的格调。原木色的柜床桌椅搭配灰白的墙壁、青灰的地面,看似原貌呈现的各类元素其实经过巧妙的搭配,满足着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质朴渴望。

其中“听松X”三间客房通过推拉门相连,一起在此居住的亲友,既方便彼此沟通,又不影响私密性、独立性。二层阁楼上还装有一架探出边缘的圆形吊床,如碗一样悬在空中,让休憩空间多了一重趣味。

住在这里,动静相宜。想要出门玩耍,步行5分钟就是清西陵泰陵,骑行一个半小时可到易水湖景区。想要独处,可以到公共空间阅读这里的2万册图书。需要和友人交谈,二楼设有专门的禅茶空间……既可以清空来自城市的精神冗余,也可以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

运营 希望成为文化符号

住在民宿,只是游客了解听松书院文化的窗口之一。为了实现传递文化、提升教育水平的目的,书院会在每周定期开设文化沙龙和公益启蒙课堂,丰富青年和乡村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

每周六下午,听松美育课都会准时开班。课堂内容根据时节物候的变迁,把经典的诗文、绘画、音乐和书法融入其中。每个季度梅静都会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了解地方物种、感知四季节气、体验诗画意境。

每个月,听松书院会安排来自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来此讲座,探讨历史文化、古建技艺、乡村建设、美育教育等话题,让乡村也能有一方文化滋长的土壤。

不少村民也会来参与这些公益课堂,不过仍然处于好奇心大于接受度的阶段,梅静觉得这与书院提倡的理念还有距离,但这条路她会“坚持走下去”。

运营两年来,书院已基本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

最近,梅静和丈夫在运营听松书院的过程中总结出“听松小院模式”。为了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她们计划在5年时间里,寻找99家清西陵周边守陵村落里的闲置农房,简单改造,把听松文化植入小院,形成连锁,供人们短租或长住。

“这样可以让核心文化遗产建筑群和周边村落互动起来,改变清西陵现有观光旅游业态,让清西陵景区实现过夜经济的可能性,让保护和发展平衡兼顾。”梅静希望,听松小院形成的聚落,可以成为属于清西陵特有的文化符号。

香居小筑“新乡贤”的第二会客厅

创客返乡:看中美丽乡村“戏台”,选中民宿“开场”

京畿明珠香河,接壤繁华的京津,却葆有田园的美好。北运河、潮白河奔涌南下,滋养了万亩荷塘,悠悠浮萍与岸边绿树呼应,勾勒出图景动人的画卷。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让这里全域美景连片,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省级美丽乡村仓头、王店子、北吴村,村庄道路宽阔平坦,村边野菊盛放,春季蝴蝶飞舞追逐,夏季村里国槐法桐成荫,秋季房前屋后柿子、海棠挂果吐香。

美景动人,也打动了创客的心。在北京从事广告和旅游规划工作多年的小伙李建华,燃起了回香河老家创业的激情。

他敏锐地意识到,美丽乡村搭起了一个绝妙的“戏台”:村庄旧貌换新颜,天然气、道路等基础设施畅通升级……产业登台“唱戏”的条件已经具备。

经过缜密的考察和思索,他认为:美景留人,必须美景住人,民宿这种取材乡野、彰显品位的载体非常合适。

为了提炼文化内涵,塑造品牌个性,李建华带领团队全国奔波,先后考察了承德滦平唐乡、北京密云古北村、江苏南京水墨大埝、浙江德清莫干山、桐庐荻浦村等地,学习开发经验和运营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提升,他们成功打造出“香居小筑”民宿品牌,不仅成为首届“廊坊市最美民宿大赛”中的佼佼者,还亮相“通武廊”旅发大会,获得京津冀三地嘉宾、游客的纷纷点赞。

小筑味道:一房一主题,一院一世界

截至目前,香居小筑旗下已经拥有余舍、国粹堂、松息别院、九雅歆居、潮白心居、摩托家、精一别院、乡韵茶情、乐活之家、潮白筱院共10个不同主题的特色院落。

从名字不难看出,每扇院门之后,都是一种别样的情怀。

松息别院,是一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老宅子,距潮白河仅百米之遥。院落依旧修旧,格局、风格均未变化,仅仅做了些利于居住体验的修缮。院内有房舍九间,正房五间,每间都有老式火炕。东居室家具用品体现宫廷特色;西居室选用北方乡村老花布、老衣柜、老桌椅等元素装饰;中间老物件展示厅,陈列着上世纪多个年代的民间用品。

精一别院,以研习禅修为主题,庭院内有房舍八间,装饰融合了新中式和乡村两种风格,诠释“人心惟危,道心为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文化内涵。院内银杏、玉兰、苹果错落,花卉、藤蔓、草坪点缀,岁月这里静好。

在小筑,与舒适居住环境相伴的,是美味的乡间菜肴,农民自家种植的菜品现摘现做,潮白河野鱼、香河特产肉饼、柴鸡蛋、石膏豆腐、贴饼子等当地特色美食多种多样。

有时候,一碗乡间的烩菜,比星级饭店的菜品更打动味蕾。

引来“新乡贤” :多少老住客,变成新院主

各具特色的主题院落得到广泛好评,来自京津的一批精英人士成了香居小筑的老主顾,李建华在与他们交流中发现了新的机遇。

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有着广泛的资源和深层次的文化追求。他们不仅乐于为这样一片乡野“理想国”投入资金物力,而且在民宿的主题、内容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李建华开始吸引他们加入改造村落老房子的行列:自愿出钱出力的人即为院落的“院主”,新“院主”的文化背景和建设理念被植入房屋的改造和整体设计,最终产品由李建华团队统一运营、统一管理,保证服务品质——李建华将其称为“新乡贤”模式。

“新乡贤”的引入,提高了民宿品位,使香居小筑吸引了更多的商业伙伴、兴趣部落、公司团建,这里成为他们的“第二会客厅”。

院落“余舍”的院主,是“燕京八绝”的工艺传承人之一,把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宫廷艺术元素穿插在每个角落,这里成了他所藏藏品的展示平台。艺术精品不再蒙尘,被更多游客共享。传承人还会在周末回到院子与客人互动,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乐活之家”院落属于一位知名导演,他的作品集锦、拍摄故事成为装饰元素,整体装修风格也颇具艺术气息,不少艺术家会来到这里创作,在田园乡间寻觅灵感,在同行的启迪中顿悟……

引入“新乡贤”,解决了本地老院落自身历史文化底蕴不突出的问题,为香居小筑品牌充实了新的内容吸引力。美丽乡村的环境资源则通过香居小筑的催化,成为联结人与人的平台、制造文化影响力的平台,又调动更多人加入“新乡贤”。

新一年,香居小筑的目标是,再扩容七个院落,集纳更多的新主题,诸如工匠、科技等,进一步提升和丰富民宿的文化品位。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