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专刊>>

品达人酒 赏文人碑 得人生趣人在泥坑始得安

2018-03-12 17:23:06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旅游》摄影达人泥坑行

古老的河北大地上,流传着许多历史积淀深厚的地方名酒。品尝它们,舌尖掠过时光沉淀下来的厚重,品味它们,心灵触碰到文化流淌而过的深沉。

泥坑酒,典型的北方浓香型白酒,2009年其酿造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个有趣的巧合,让它引来了我们关注的兴趣——因与“尼康”相机发音相近,许多摄影发烧友将其戏称为“泥坑”,寓意为甜蜜的负累:“令人痴迷的爱好一如身陷‘泥坑’”。

因为这一点趣味,我们引来几位《河北旅游》的友人,也是旅游摄影的达人,于2月4日赴邢台宁晋探访“泥坑”酒厂——这是个有故事的企业,曾经一度红遍省内消费市场,如今有志于进军工业旅游而对地方文化收藏颇有积累。

达人泥坑行,现调达人酒

“昨天在网上查了查泥坑酒的有关情况,真没有想到竟有上千年的酿酒传承史!”路上,九爷向大家介绍自己提前做的“功课”。

到了,惊叹依然延续,这家名称依然泛着泥土的质朴与馨香的酒厂,原来是一家占地近300亩、设备先进、拥有千余名员工的现代化酿酒企业。

泥坑酒由红高粱、小麦、大米、糯米和玉米五种粮食酿制而成,对原料的选择非常严格:红高粱和大米选自东北;糯米选自我国南方;小麦和玉米选用本地优质品种。一边听着技术部朱立宁部长的介绍,一边随着各车间工艺流程参观。

先是原料车间,粮食在这里被粉碎,便于更好地发酵。之后是分布有1700多个窖池的酿造车间,有的窖池“窖龄”已达百年,粮食在里面发酵的60天,是整个酿酒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着酒的品质。

“以前只知道泥坑酒香,不知道为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终于破解了秘密。”朱立宁说,秘密在于独特的地理原因,宁晋地处古黑龙港地区,地下独有一种“狗头胶泥”,泥坑酒的窖池都是“狗头胶泥”捶制而成,其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和有效磷,发酵时可产生大量的香味物质,故酒味芳香浓郁。

车间中间的场地上热气腾腾,几组工人各自在冒着热气的甑旁紧张地忙碌着,有的搅拌,有的清扫,有的翻凉。甑的旁边有一台蒸馏器,顶部有管道相通,有液体从蒸馏器底部的水管中流出,流进铁桶,液体清澈透明。工人师傅说这就是原浆,度数大约70多度。不时有工人师傅用铁水杯接酒并仔细查看,通过看酒花确定酒的等级和度数,分类存放。

“好喝,好喝,真的好喝!”年愈六旬的九爷善饮,接过盛满原浆的大号酒杯,连品几口后一饮而尽,连声称赞。其他达人也纷纷拿起酒杯品尝。

隔壁就是贮存原浆酒的酒库。因为刚酿出的新酒多辛辣,不够醇柔,要经过一到两年的陶坛存放。酒库一楼整齐摆放着二三百口陶坛,坛体上贴着不同的编号。酒库师傅介绍说,每口坛盛放一千公斤原酒,编号标注着存放日期和等级。

在酒库二楼,达人们见到了泥坑的“厂宝”——酒海。是一种古老的酒的贮存工具,高约两米,直径约两米,呈桶状,松木制成。朱立宁介绍说,酒海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桶内要涮一层猪血、贴一张桑皮纸,直至涮够108层。目前,泥坑保存有5个老酒海,年代最长的是1916年制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现在,它们已成为公司的珍藏,见证着泥坑酒悠久的酿造史。

调酒师闫炜现场为达人们展示了高超的勾调技艺。他说,勾调是白酒酿造的一项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艺。原酒味道各不同,需要靠勾调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使之保持独有风格。这是一项专门的技术,过程不添加任何外来物质,使酒体中的酸、酯、醇、醛、酮等微量成分平衡协调。

闫炜为达人们特别勾调了一款39度的“泥坑达人酒”。他依次拿起几瓶装满不同度数原浆酒的瓶子,向量杯中倒入,混合品尝后,感觉不满意,又用吸管反复兑入其他原浆,终于露出满意的神情。九爷又抢先“尝鲜”,点头赞道:“不错,确实比原浆更香醇。”

此地酒香传千年,李白曾赋诗赞美

宁晋古称杨纡,唐天宝元年(742),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滏阳河中游,境内河流较多,素有“九河下梢”之称。

泥坑酒源于宁晋酒,宁晋酿酒史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商朝。据史料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尧在杨纡造酒的传说(《宁晋县故事卷、尧帝禅舜》)。商时,杨纡长时期作为商王朝的都城与京畿之地,酿酒业规模居全国之冠(《邢台通史》)。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宁晋仍是当时中国重要的酿酒之地。现宁晋北近村尚有西汉酿酒用陶井遗存和1958年考古发现,皆可证明。

唐天宝三年(715年),李白离开长安后,一路畅游至冀南。当乘舟沿滏阳河入大陆泽时,饮过当地酒坊酿造的酒后,留下了“十里闻香三里醉,一杯入口五云飞”的赞叹 。

金元时期,宁晋一带战乱不断,百姓四处逃难,酿酒技艺失传。到明代万历年间,翰林王之栋回邑治水,掘土培堤得一石匣,匣内有一酒经,遂使邑人修建烧坊,宁晋酿酒由此重现于世并逐渐回复繁荣。清康熙十八年《宁晋县志》载:“宁晋县除有民办烧锅作坊外,亦设有官办烧锅作坊,所产白酒主要用于祀典和招待。”清末民初,全县时有烧锅作坊十四、五家。

1916年,“福盛泉”“智诚公”“智诚永”三烧坊合并,所酿酒开始以“泥坑”命名,至今已有百年。解放后成为国有企业——宁晋制酒厂。2007年,已经股份制改造的宁晋制酒厂被宁纺集团收购,不惜巨资投建泥坑新厂。2012年秋,公司整体搬迁,占地260亩,拥有窖池1780个,全自动灌装线6条,日产1.8万件,年产白酒2.5万吨。

如今的泥坑酒,主要消费市场在我省的邢台和石家庄两市,跨省远销到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的一些地区。

发展工业游,泥坑文化永流传

工业旅游源于欧洲,将工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以工业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以及工业遗址等为主要吸引物。

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有15%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了工业旅游。比如法国,不仅将酿酒、香水、服装业等普通生产企业对游人开放,就连汽车、飞机和火箭制造业每年也要接待数十万名游客。

早在10年前筹建泥坑新厂时,眼光敏锐的宁纺集团董事长苏瑞广就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和建筑单位,按旅游景区标准设计建造新厂区。

如今的泥坑厂,厂内建筑采用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高大雄伟的门楼;清新脱俗的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厂区内道路宽阔平整,路旁修剪整齐的绿植,厂房高大布局合理,工人们来往穿梭,十分忙碌。北方的县城出现了这样一个厂区,引得达人们纷纷点赞。

独辟蹊径的是,泥坑对工业游“吸引物”的储备并不只常规的“酒”和“厂”,在酒厂导游的带领下,达人们来到厂区南侧参观一个碑亭和碑廊组成的碑林。

碑亭名曰“洨滨亭”,三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号称当今中国帛书第一人的张鹤龄先生所写。亭内有一高大石碑,全碑高5.2米,宽1.3米,厚36厘米。此碑堪称泥坑“镇厂之宝”,由明代监察御史陈大宾撰文,共计700余字,蔡叆御史门生书写。正面简约记述了蔡叆先生的功德和建生祠的原因,背面为所建祠堂的规模以及捐资者姓名。此碑是河北省南部明朝最大最完整的碑,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和书法价值。

洨滨先生即蔡叆蔡御史,明嘉靖八年进士,是宁晋的历史文化名人,因居住在洨水之滨而称“洨滨先生”。他修葺文庙、倡导儒学、置赡田,创办洨滨书院,还主持修编了宁晋第一部县志。当时的巡按御史杨储上报朝廷为他建一座生祠,蔡御史却利用各方捐助建祠的钱创办了一座正学书院。2011年,他入选“影响河北省历史文化进程”的百位代表人物之一。

碑廊长62米,收藏了宁晋自五代至民国的碑刻80余通,以书法碑和纪事碑为主。其中涉及蔡御史的碑共有19通。“通过这些文物,对游客了解宁晋的历史、人物和文化很有帮助。”导游向达人们解说道。

“目前,公司正在申办3A景区,明年将投资1800万元建设泥坑博物馆。近两年几乎每天都有慕名来公司参观的,除了周围几个县市,远的还有石家庄市的,去年粗略统计接近万人。”泥坑酒业品牌传播部尚栋臣部长介绍说。

去年2月担任泥坑酒业总经理的马辉峰对工业游战略颇为看好,他说,“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不断转变,迎合这些变化,新的销售方式和平台越来越丰富。开展工业游是一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品牌效益兼具的创新营销,让游客走进泥坑,了解泥坑,将对培养忠诚消费者很有帮助。”

好酒不怕巷子深,走得最远的永远是文化。酒必需有文化,缺乏文化的酒唯醉而已;人必需有爱好,没有爱好的人生只余苍白。离开泥坑酒厂返程,达人们笑言,真希望今后背着“泥坑”(尼康)相机,带上“泥坑”酒,在摄影的爱好里越陷越深,越走越远。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