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北十大新闻 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评选>>2016评选回顾

李保国:丰碑矗立在太行山上

2017-12-12 15:18: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人物名片】

    35年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他去世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决定追授他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号召全省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4月10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名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一致举哀?

    太行山作证,他一心让这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农民剪枝、疏果,帮他们提质、增产。他像一把火炬,点亮了贫困群众的希望,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从武邑县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有着浓浓的“三农”情结。

    太行山作证,他立志用科技之手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该年正逢学校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太行山。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同事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

    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他一次次转移“战场”,一次次探索创新,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太行山作证,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30多年来,他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他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太行山作证,他甘当“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李保国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

    这些年,河北农大家属院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反倒成了一个匆匆的驿站。在去世前的4个多月时间里,他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就连春节假期,也只在家休息了一天。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以身报国”。(文/河北日报记者王敬照)

    【网友评介】

    网友“My_Rainbow16”:干成点事儿、为农民干成点事儿,希望这样的好专家再多一点。

    网友“139331…”:几番心潮澎湃,几度热泪满襟。时代的精神高峰,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郑晓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