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环抱路”串起红火乡村游

2017-12-07 10:42:17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白鹿泉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将于2018年石家庄第二届旅发大会期间盛装亮相

文/林庆荣、孟然 图/赵璇

今年9月以来,石家庄市鹿泉区借力旅发大会筹备,全面提升4A级景区抱犊寨,并发挥其品牌效应,以环抱路(环抱犊寨公路)沿线的美丽乡村为基础,深挖乡村文化,发展特色旅游,打造了“土门关·驿道小镇”“谷家峪美丽乡村旅游度假村”“岸下·石窑小镇”等乡村旅游品牌,形成白鹿泉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

沿环抱路向西,从土门关驿道小镇出发,途经白鹿泉村,一路向北到达谷家峪,再穿越隧道到达岸下石窑小镇,全程大约16公里,串联起一个“绕着山转、跟着水走,寻得到美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集群。

这些乡村文化各异,特色鲜明,对于来自城市的自驾游游客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随行参观的鹿泉区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刘鹏告诉我们,“明年旅发大会的举办,一定会给这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的日子将更红火。”

驿道小镇:唤醒“沉睡的文化”

位于环抱南路的土门关驿道小镇,偌大的停车场上,一串串大红灯笼映照着一辆辆轿车。络绎不绝的游客兴致勃勃地登上雄伟的瞭望塔顶,一览土门关的万般风情。

进入土门关,东西方向大约100米长的古驿道,历史上曾被誉为“获鹿旱码头”。其最初的萌芽,是沿着秦皇古驿道和古驿道市井繁华地衍生而来。古驿道上往来穿梭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平民百姓造就了这一“线”的繁华,获鹿,就在这条线的东口。凡东货西运,至此必改车运为驮运。凡西货东运,至此必改驮运为车运。一装一卸之间,造就了货物集散、人客往来的繁荣景象。

自宋代始,作为山西、陕西、河北三省通衢的商品交易重镇,获鹿成为享誉国内的旱码头。明末清初,这里商家云集,市场繁荣,尤以铁货为盛,“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通州,赶不上获鹿旱码头”,就是当时商人们对这个商品集散地的高度概括和赞扬。

作为白鹿泉美丽乡村旅游度假区的重要节点之一,土门关美丽乡村旅游度假村规划范围覆盖东土门和西土门两村,依托总投资15.5亿元,占地1500亩,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土门关驿道小镇项目,打造集人文历史、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特色商业于一体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一期工程分为南北两区,之间相隔太平河。北区,土门关驿道遗迹已经恢复,上百米的古驿道两边,“腐竹坊”“太行干菜坊”等48家经营传统特色小吃和民俗工艺商户,再现“旱码头”繁荣景象。南区毗邻石家庄市动物园,是一个包括酒店、民宿、酒吧、娱乐等的现代业态区。南北相互呼应,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

随着土门关驿道遗迹的修复、驿道小镇的打造以及旅游的发展,如今“沉睡的文化”已然唤醒。曾经在中国古代商埠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获鹿旱码头”,恍如一夜苏醒。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富了当地村民,古驿道风物还原所需的要素还给传统艺人带来了一个施展身手的平台。

今年9月25日,土门旅游开发公司聘请手工挂面制作艺人田建军掌管“手工挂面坊”,月薪6000元。来自藁城的田建军今年54岁,手工制作挂面37年,挂面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之后,纯手工制作日渐式微,让他没想到的是,在驿道小镇,他的老手艺受到了游客的追捧。

石窑小镇:书香民宿品山居休闲

位于岸下村的石窑小镇,距鹿泉区中心5公里,距石家庄主城区20公里。岸下村南临莲花山、抱犊寨,北靠栈道路,两山一沟颇具自然特色。这个百年老村保留了大量跨越清朝、民国和当代的石窑古旧民居。

相比土门关驿道小镇鳞次栉比的商铺、人来人往的喧哗,石窑小镇则显得异常清幽安静,颇有归园田居的意味。

岸下村与石家庄市麓达文化公司共同打造的石窑小镇,租赁现有的288间6480平方米的石窑古旧民宅打造特色民宿,以溯源、还原、提炼的手法展现岸下村的人文历史,把清朝、民国及现代风格穿插于各个民俗院落的同时,引入鹿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斗火龙”的元素,以石头画的形式贯穿于村落。

在岸下村的入口处,“村口印象”首先映入眼帘,这个依据山形地貌建造的,还原先民石头窑洞民居特色的建筑,为石窑小镇的风格定下了一个基调。

不远处,是小镇潜心打造的农事景观“打谷场”,还原传统打谷场景象,搭配以传统收粮、打谷场景为内容的石头画主题墙。置身其中,农忙时节的紧张与丰收的喜悦犹在眼前。

旁边的“岸下书局”,现为鹿泉区图书馆的岸下分馆。“书局”一词来自于清末曾国藩在江宁府(现为南京)创办的“金陵书局”(后改为江南书局)。竹篱笆墙内,溪流、廊桥、石板路镶嵌在绿草之中,一如东方禅境的私家庭院,把周围清朝风格的建筑衬托得更加古色古香。进入室内,则是当地建筑民居风格,中间一条长廊通过门洞连接所有石头房间。长廊两边,是琳琅满目的图书,游客们端坐在雅致的书桌前,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中……

从书局出来往西,观山苑、格格府、清荷、岸香、知情驿站等民宿依山而建,其设计和装饰风格各异,有的凸显现代农居生活,有的营造上海精致小资风情,迎合游客不同的情感需求。

为了丰富休闲元素,石窑小镇利用村南天然沟壑,引水入沟,建设不同景观,加大植树绿化美化,建成小桥流水、小路蜿蜒、绿荫覆盖、优雅静谧的休闲廊道,游客漫步其中,观山、看花、赏绿、望雪,别有一番情趣。

同时,利用自身山场林地多的特点,建设曲径通幽的山间步行道,设置形态各异的石头景观,开发“草寮”“山峰茶舍”“山间博弈室”“依山傍绿独居室”“静谧读书亭”“抱犊寨观景亭”“看雪台”等,形成一个个散落山间、布局雅致的休闲空间。并配套打造绿色观光山场、体能训练基地、山地散养体验、果园采摘和现代化温室大棚,吸引人们前来休闲度假。

谷家峪:“红油椿”带火乡村游

岸下村和谷家峪之间,横亘的大山曾经让两村“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岸下的媳妇回趟谷家峪的娘家,要么翻越险峻的山岭,要么绕道数十公里。而现在,已经简易通车的一条180米长的隧道,不仅让两村成了真正的邻村,也开启了村庄发展的新时代。

谷家峪三面环山,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为香椿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自明朝建村起,村里人就开始种植香椿,房前屋后、沟沟坎坎到处长满了香椿树。香椿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和纤维素,作为一种健康食材,能做出多种多样的美食。

谷家峪村位于白鹿泉的上游,是白鹿泉泉水的发源地之一,常年不断的甘甜泉水,不仅养育了谷家峪世世代代的“谷”氏一姓,也滋润着漫山遍野的香椿树。获得河北省著名商标的“谷家”香椿,远销北京、天津、太原、济南等地。该村的香椿是“红油椿”,色泽红润、香味浓郁,是香椿中的上品,历史上曾是皇室贡品。最老的香椿树已有100多岁,枝繁叶茂,堪称香椿王,被文保部门列为保护对象。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里经济发展,和岸下村一样,谷家峪也将闲置的老石头房子利用起来。为此,谷家峪成立了喜谷农宅旅游专业合作社,以石头房子为载体,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方式,发展特色小吃、特色民宿和地方民俗,将谷家峪打造成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带动村民致富。

在合作社的打造下,谷家峪村32户闲置的石头房子通过修缮、装修,摆设古老的家具,保留土炕、炉灶、煤油灯、大缸,恢复了明清时期石头村落的本来面貌,给游客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同时植入摄影、绘画、雕刻、木工、铁匠、纺织等艺术和民俗项目,既挽救了古老的历史遗存,又满足了游客回味过去、寻找记忆的精神需求。曾经破旧的村落,如今处处透着美丽乡村的独特风情。

随着白鹿泉美丽乡村片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谷家峪的红叶香椿越来越抢手。眼看着家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们乐不可支。“原先我们四处卖香椿,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开办红叶香椿节,城里人来村里体验生活,把生意送到了家门口。”红叶香椿合作社的谷成铜说。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