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旅游 定州古城刷新“颜值”

2017-12-07 09:37:03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全域打造“中山文化古城特色之都” “农业生态休闲胜地” “京津冀休闲宜居名城”三大品牌,是定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向,总体定位“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和谐宜居”。

文/林庆荣 部分图片由定州市旅游文物局提供

中山风景 王国占摄

文化古城洋溢新鲜活力

去年5月,“定州古城旅游开发项目”启动。这个由定州市委、市政府投资100亿元的龙头项目,将定州市区的文物资源串点成线,按照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准建设。

包括定州古州署文化旅游开发、定州博物馆建设、贡院武考场恢复、“梦幻古城”大型水系演艺、国际祭孔大典、南城门水系公园及游船夜景观光、城墙遗址公园、国家级研学基地等。

以开元寺塔、开元寺、开元寺大街为中心的禅修、佛教文化感悟区,吸引着前来研修的兴趣人群;

以定州博物馆为中心的中山文化展示区,设有汉文化演艺和汉服创意馆;

以古州署为中心的州府文化休闲区,绣阁、镖局、当铺、作坊群、药庄、古井、州府文化酒店、缂丝体验馆、定瓷体验馆、文创研发中心等,让人犹如置身历史画卷;

以文庙、贡院、贡院广场为中心的科举文化体验区及修学旅游区,分布着状元街、状元府、状元祠、武馆、中国状元名人情景雕刻等,还有科举考试、学子入畔礼、祭孔仪式等文化活动,全景还原古代科举盛况;

以崇文街、宋街为中心的民俗体验商业区,可以享受定州美食,欣赏定州秧歌、子位吹歌、舞狮子、跑旱船等当地民间文化艺术展演。

定州正在加速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特色商业于一体的旅游品牌。

新业态新项目遍地开花

在定州的旅游发展布局中,除了以中山文化为核心点的定州古城旅游开发项目,还围绕生态文化休闲、生态养生度假和生态民俗娱乐3个主题组团,打造了一批具有吸引力的新业态新项目,意在展示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

东湖中山百姓园温泉度假村重点打造温泉养生、有机果蔬观光采摘和百家姓文化长廊;祥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重点建设花园景观、农田认养农耕体验、祥丰农庄、野外拓展训练营等;幸福邑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建设林果观光采摘、生态养殖体验和花卉苗木观光摄影;东胜生态园主要建设温泉别院、现代科技农事体验、游憩露营、养老康复、花海摄影等;黄家葡萄酒庄重点打造酒文化体验、蜜月度假、平民教育体验等旅游产品;唐河湿地滨水休闲景观带重点打造东西两大功能区以及沿河景观;孟良河故道历史文化风景区重点建设垂钓场、跑马场、农家酒店、拓展训练场、佛教和道教文化园。

黄家葡萄酒庄园

另外,定州伊利乳业、河北长安汽车和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工业游项目,清风店战役旧址及烈士陵园、北疃烈士陵园等著名红色旅游项目,以及唐河故道附近的定瓷文化项目,也在建设中。

文化和民俗体验、生态与乡村休闲、工业观光以及红色旅游等新项目新业态的打造,提升了定州旅游的层次,也丰富了产品体系。

提档加速瞄准“京南文化圣地”

定州位于石家庄和保定之间,京广铁路、京石高铁、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南北纵贯,朔黄铁路横穿东西。区位和交通优势是其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根据《定州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将以建设“京南文化圣地”为目标,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定州市打造成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周末郊游、亲子互动、养老养生的“京南文化圣地”。

针对名胜古迹和工农业观光园集中分布在中山路西侧及城区附近的特点,定州着力打造了一条精品线路:以中山路为轴线,横贯市区,点线面结合的“黄金旅游走廊”,串接汉中山王墓、王灏庄园、大道观、清真寺、清风店战役旧址、北疃惨案遗址、黄家酒庄、大辛庄苗木花卉、伊利乳业工业园区等景区。

此外,从中山汉墓到兴国寺的“历史文化游”、开元寺塔到文庙的“定州古城游”、东胜生态园到德胜农林生态观光园的“生态养生游”、定州瓷博物馆到金宝街的“民俗体验游”、伊利乳业园区到长安汽车园区的“工业游”等5条特色线路也呼之欲出。

除了继续完善智慧旅游建设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定州还将在城东高铁站附近建设规划面积300亩的游客集散中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中山汉墓

悦赏定州:品读“中山文化”

中山古都,河北名城。

定州,一个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白狄鲜虞部创建中山国开始,在沧海桑田、南渡北迁、刀兵血火、移步换形的演进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这里是河北省三大主要历史文化之一——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传承地,名列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为“千年古县”。

这里的开元寺塔、州署、贡院、晏阳初故居、南城门、文庙等文化景区,定州秧歌、子位吹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苏东坡、晏阳初、崔护、王森然、张寒晖等著名文化名人,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瞻仰文化、触摸历史。

崇文尚教的定州文化

春秋早期,中山国由白狄鲜虞部创建,几经迁徙,定都于今日之定州。战国时,中山与七雄相抗,耀兵称王于太行山麓。《战国策》云:“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万乘”包含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千乘”包括鲁、宋、中山、卫、郑五国,中山居千乘之列。战国末年,中山兵败于赵,但其崇文尚教的精神、遇强不屈的气质以及巧夺天工的技艺薪火相传。

始建于唐末的定州文庙,在北宋重建之下,最终形成庙学一体的格局,后虽屡次兴废,但始终是北方的官学代表。经唐以后历代修葺,定州文庙形成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节孝祠,北面有东、西、中三院,是河北省现存规模最宏大、建筑格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孔庙建筑群,素有“中山庙学甲天下”的美誉。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定州文庙,目前是定州市博物馆所在地,珍藏了众多文物精品。

落成于北宋初年的开元寺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这座高约84米的白色宝塔端庄威武,既具北国山川之雄浑,又兼江南水乡之柔美,有“中华第一塔”之称。在开元寺塔广场,古朴的高塔融合现代时尚的喷泉、铜雕等,强烈的时空落差,让人对历史有着别样的感悟。

兴修于清朝中期的定州贡院,是中国北方唯一保存完整的科举考场,气势恢宏的中轴式建筑群糅合了当地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崇尚文教的地方文化。从开元寺塔广场北行,穿过狭长的草场胡同,便到了贡院,门外那面高6米、长20米的巨大影壁,应是当年张榜的地方。迈入贡院大门,但见魁阁号舍、大堂、后楼等主体建筑依次排开。后楼又称“揽胜楼”,游客纷纷登临其上,俯瞰贡院全景,体味“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喜悦。

目前,定州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开元寺塔、贡院、汉中山汉王墓、大道观玉皇殿等9处,省级文保单位北庄子汉墓石刻、南城门、王灏庄园等13处,国宝级文物有汉代龙螭衔环谷纹大玉璧、汉代透雕玉座屏、宋代定窑白釉刻莲净瓶3件,国家一、二、三级文物965件,定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到5万多件。这些景观和文物,犹如一位老者,娓娓讲述着历史深处的动人故事。

从商代的北方方国开始,到春秋战国中山、汉中山和后燕,三次在此定都,再到随后历代设州置府,定州一直是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600多年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也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

西汉音乐家李延年,唐代诗人崔护、刘禹锡,近代教育家、史学家、美术家王森然,艺术家张寒晖等都出生于此。此外,宋代的文学家苏轼和名将韩琦都曾在定州任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晏阳初还曾在定州开展平民教育实践。

漫长的历史进程,各种文化和思想交织融汇,在定州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山文化,在中山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悠长岁月中,崇文尚教的精神内核代代相传,从未改变。

汉风宋韵,讲述古中山盛况

1973年,定州八角廊村中山怀玉刘修墓出土的金缕玉衣,2567克金丝连缀1203片玉,震惊世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刘修死于公元前55年,是著名的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封皇九子刘胜为第一代中山靖王,都卢奴(今定州城)始为汉代中山国。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中山国有户16万,人口66.8万,领14县,在20个诸侯国中居第三位。

两汉十七代中山王世袭达300余年,留下了大量的汉代中山王墓。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山王墓出土了包括金、银、铜、铁、玉、陶、骨器及金缕玉衣、竹简、带铭石刻等大量珍贵文物。

汉代中山国地处平原,为北方重要门户,从历史记载和出土大量文物资料均可证明当时是汉代文化经济繁荣地区之一,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冶铁、纺织、制陶、酿酒等工业生产规模已很可观,鎏金镶嵌、绘画等工艺制品,玉、金、银、铜器等产品在制造、设计、造型、装饰等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汉风卓越精彩,宋韵更加耐人寻味。

在宋代,定州为北部边疆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重镇。尤其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定瓷、缂丝、秧歌等文化民俗产品以群体性方式出现,体现了宋代文化发展的盛况。

定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窑址在宋代属定州、今属曲阳的涧滋村、野北村及东西燕村。北宋中晚期是定窑的全面发展期,出现刻划花装饰手法并成为主流,定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定窑“玉蕖照水”剔花瓶(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缂丝又名刻丝,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宋庄绰《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在宋代,缂丝最负盛名,“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北宋与南宋更替之时,随着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转移,缂丝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也才有了今天的苏绣和杭绣。因此,定州缂丝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鼻祖”。

和缂丝同负盛名的还有定州秧歌戏。这个古老的传统戏剧曲种,据传源自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清嘉庆二十一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并成立了秧歌班。民国十五年后秧歌艺人大批崛起,定州秧歌风靡一时。新中国成立后,定州秧歌得到长足发展,最兴盛时能演出五十余出戏。

一块石头的文化

表达在城区东北角的武警医院(众春园原址)内,定州著名的文化景观——“雪浪亭”坐落于此。亭内,苏轼收藏的雪浪石矗立盆中。

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年过半百的苏轼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河北路安抚使持节出知定州。任上,苏轼在定州西部开辟水田塘泊,推广种植水稻,带领边地军民种植桑枣槐树,形成了一道保边卫民的水长城。

宋代地质学家杜绾在《云林石谱》中记载:“东坡常往山中,采一石,置于燕居处,曰之为雪浪石。”这是目前关于“雪浪石”名称最早的记载。此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展现出一幅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苏轼诗性大发,咏出“雪浪石”诗二首,其中“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等佳句成为后代赏石家们评判雪浪石优劣的标准。

苏轼让曲阳的匠人用汉白玉雕成丈八芙蓉盆,将雪浪石供于盆中,石盆沿上刻有他所题的“雪浪石诗”:“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容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东坡作铭岂多言,四月辛酉绍圣元。”

从此,雪浪石成为宋代闻名遐迩的名石。以至后来的达官要人、富商巨贾推崇备至,争相收藏,更有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

岁月更替,苏轼的雪浪石几经磨难,到明朝礼部尚书耿裕任职定州时,雪浪石得以重现,并建众春园对其进行展示和保护。为缅怀东坡先生,他赋《中山怀古》诗一首:“千载中山地,由来几替隆。繁华无赵俗,纯朴有唐风。恒岳千年峙,嘉河尽日东。蒿莱阳子宅,瓦砾静王宫。雪浪石犹在,众春园未空。所欲得良吏,百度自昭融。”诗中提到的嘉河就是现今曲阳嘉禾山下的唐河。

到了清代,乾隆、嘉庆二帝对苏轼留下的雪浪石更是喜爱有加。乾隆帝南巡六次过定州,六次观赏雪浪石,赋诗三十六首,又命张若霭等人绘制《雪浪石图》,三次在《雪浪石图》上题诗。嘉庆帝曾御制《雪浪石赞》,亲书于《雪浪石图》上方空隙处,此图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在“雪浪亭”边上还有一块很大的奇石,有2米多高,置于汉白玉盆中,那就是乾隆的“后雪浪石”。这是亁隆三十一年赵州刺史李文耀在临城掘得,乾隆看后御题“后雪浪石”四字,命官员把“后雪浪石”运往定州,与苏轼的“雪浪石”为伴。

一块石头,把名人、名石、名诗、名画、名园汇集在一起,作为雪浪石的发源地,定州也被誉为“中国雪浪石文化之乡”。

责任编辑:刘旸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