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一棵松 侯冢松

2017-11-16 17:19: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省枣强县张秀屯乡侯冢村东南有一棵古柏树,名为“侯冢松”, 民间以讹传讹称其为“松”,实为一棵侧柏。巍然矗立600余年,高20余米,胸围3米,冠幅有8米。两人合抱而不拢,高高的树干近10米高,顺溜得没有一条侧枝,且没有一点弯曲,甚至连树皮的纹路都是直上直下的,粗细匀称,筋骨遒劲。而上部的枝干则全部扭曲,如虬龙出水,游蛇起舞。其冠均匀地分散呈伞状,从东南看则很像一尊龙头,虽有些枯树枝,却气度不凡。

当地流传着“南京到北京,没见过侯冢那棵松”的赞言,意思是南京到北京的松树都没侯冢这棵大。继民间种种传说之后,在当地一直显得颇有神彩,有“神树”和“天下一地圣地”之称。

据记载,明初洪武年间,树下曾建有一庙一碑(庙谓之天齐庙,至1958年大跃进时被砸毁),上面曾记录着当时栽树的经过。据村里老辈人流传下来的说法,古柏系明朝永乐(1403—1425年)年间,由天齐庙僧人所栽,当时按八卦图的方位共种了八八六十四棵,且全部成活,长势良好。后被乡绅、县衙、土匪砍走六十三棵(也有说,后来其他的依次死去),只剩下这一棵青翠旺盛的侯冢松(一说是自然生长的)。

树南侧,倒卧着一通石碑,上有六个隶书大字“天下第一圣地”。路过此地的人们大都要到古树前拍照留念,其中也有不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泼墨,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抗日战争时期,高大挺拔的古柏成了冀南游击队的瞭望台,队员常攀至树顶观察敌情,从而掌握了战机,多次取得胜利。后来,日本鬼子想把这棵树砍掉,因树干、树根往外冒血(应该是树的红树汁),被吓得落荒而逃。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旧立新”时,一些人也要砍掉这棵树,也是因为树根冒“血水”怕遭报应而罢休。根部西北角有一洞,村里的老人说,民国32年大旱,人们从洞里看到树里面有石头。传说古柏是由九棵树长在一起的,中间是一个碌碡。还有被神化了的故事。譬如有人说,树枝长得个个如椅子状,那是各路神仙聚会时的座椅,诸如此类等等……

至今,每逢民间祭神之日,都会有虔诚之士远道而来,奉上最好的供品顶礼膜拜,然后将一条写有姓名和心愿的红色灵符,系挂在“神枝”上,真诚祈福……村里的人们更是对它崇拜至极,呵护有加。

曾有外地人想用高价购买,因村里人认为这棵“松”是保佑全村人的神灵,均不同意卖掉而被保留至今。一位老人说:“人生一世,不过几十年,还免不了走个弯路,这棵树长了600多年,还直得这么出奇,可不容易啊!”

1982年,枣强县政府确定该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还树立了标志,并围以铁栏。2013年以来,更是对该树进行保护,重新设置围栏,请树木专家现场指导树木复壮,定期进行养护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据“河北林业网”描述:“枣强县侯冢村有1株古柏,民间误认柏为松,误传了几百年,有‘南京到北京,没见过侯冢那棵松’的说法。此柏树龄有600多年,树高约30米,胸径0.95米。其出奇之处在于树干,一是30米高的树干笔直,连个小弯儿也没有;二是树皮光滑,没有一块疤痕、一道裂缝、一个朽洞;三是30米高的树干上下粗细基本相同。”

而据《枣强县志》记载“侯冢古柏,本县人称之为松,位于卷子乡侯冢村东南隅,胸径1.2米,高18米左右,挺拔无弯,无洞无裂,上下几乎一般粗,树冠呈伞状,各枝干均匀分布于四周”,因不见其有“松落儿(树果)”,考证为桧柏之雄株。

 

责任编辑:王亚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