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运河>>沿岸人文

阜城县码头镇魏圈村:运河博物馆 传承千年古镇记忆

2017-08-14 17:09:25 来源: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小渔船

马车

运河记忆博物馆

燕赵都市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文/图

阜城县码头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在码头镇魏圈村,坐落着一座“码头镇运河记忆博物馆”,这是全国首个以运河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的村级博物馆。博物馆用实物、图片等展陈方式,再现了北方运河文化和沿岸村庄的风土人情,其介绍之详细、展品之丰富,给每一位参观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运河文明滋养千年古镇

据文史学者介绍,由于京杭大运河沿岸闸坝繁多,故供漕船贾舶停靠的码头十分密集。久而久之,这些原本临时停靠的码头,逐渐成为相对固定的集镇或商埠。

该文史学者说,这种独特的运河经济对运河沿岸的发展造成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京杭大运河沿线都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生产亦很发达。

现阜城县码头镇驻地相传为古运河航线三十三个码头之一,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进行物品交换或买卖,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圈落。商业的兴起,定居人口的增多,使“码头”这一水运港口名词,逐渐演变为以运河码头转运行当衍生出来的商户所在地、居住区、货运港口的统称。

据《阜城县志》记载,阜城县码头为太仆寺行台故址,兼有马地、马厂、马头诸名,后因地处运河西岸,时有船舶停靠而定名“码头”,这就是现在码头镇名称的由来。

村级运河博物馆为全国之首

2016年,阜城县码头镇政府通过挖掘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运河沿岸的人文传说,将该镇魏圈村内闲置的小学改造成了“码头镇运河记忆博物馆”。

建成后的博物馆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院内由运河民俗馆、运河名人馆、运河古戏台三部分组成,分为“记住乡愁、农耕记忆、漕运印象、非遗表演、码头名人”五个版块。

运河民俗展览馆是主展区,外形仿照传统民居,内陈石锚、旧渔船、漕运船、渔网、耧、犁、耙、纺线车、织布机、石碾子、辘轳等展品近百件,充分展示了阜城县码头镇的运河漕运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复原的漕运船为镇馆之宝。

运河名人纪念馆,挖掘收录了运河沿岸21位历史文化名人,除了以“一帝二相三尚书”为代表的古代先贤以外,还收录了“中华民国”北洋陆军军长高汝桐等近现代名人。

运河古戏台则配以京剧脸谱形象,堪称原汁原味的仿古打造。每到傍晚,戏迷、票友纷至沓来,都要登台唱上一段。古戏台的搭建,是运河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既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又将古老文化以口口相传、声乐表达的形式延续下去!

码头镇党委书记闫军介绍说,在此次运河文化挖掘过程中,由运河记忆博物馆整理的民俗砸夯号子和集叫卖文化、曲艺表演为一体的甩钢针两个节目,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馆的目的是记住乡愁

古运河自戈家坟村进入阜城县码头镇境内,在码头镇境内忽而南北,忽而东西,形成了多个巨大的“L”形。登上大堤一望,河道内河滩草甸洼地分布,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自博物馆建成以来,不时有周边的村民前来参观,他们对自己身边这条大运河的历史也充满了好奇。魏圈村党支部书记刘同江坦言,从他记事起,村子旁边的这条大运河就已经不再担负漕运功能,村民们也只是从零散的传说中了解大运河的历史。

“我认为,建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记住乡愁、留住记忆,使运河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刘同江说,他希望这座博物馆能增强人们对京杭大运河历史的了解,既充实大家的文化生活,又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