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情缘

【新华情缘】征文选登:我与新华的不解情缘

2017-04-09 16:18: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我与新华的不解情缘

文/李娜

大家好!我是李娜,一名老新华人。我卖了18年的书,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书店与我就像第二个家,一天24小时里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个家,一年365天有两百多天在这个家,这个家伴着我成长,给予我历练。回眸远眺,看着一路走来时的脚步,有苦,有甜,有笑,有泪。终于发现,在人生的拐角处,逗留了一份新华情,这份情,己如涓流潺潺,流淌在我心间,时时充满温暖。

我是1999年大学毕业,市场营销专业。新华书店是我离开校园后的第一站,潜意识里起点即终点,我将我最美的年华与青春奉献给了她,她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伴随着我的进步。 刚进书店的时候,正逢汇文书城即将开业,我们这批新人全部是20岁左右的年纪,那时候整个书城全是年轻的脸,充满了朝气,面对一排排的空架子,小山似的书垛,年轻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愁,就那样把上万包、几十万册图书,一本本的加上磁条、一种种的摆上书架,现在想来那时候是最累的,但也是最快乐的时光。正式开业后,我负责文学组,为了能最快的熟悉业务,我手工绘制了一张图书分布图,有事儿没事儿就拿出来看,上班时间看,下班回家接着瞅,就凭这股子劲儿,在极短时间内就熟悉了自己区域的每种图书,那是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充满成就感,也许从那时候,这份新华情就己经在心里慢慢生根萌芽了。

营业员干了两年后,我成了一名业务员、然后是带班长,一直到2005年,我调到新的岗位—-团供中心,还是带班长。那时候,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私营企业都想在图书行业里分得一杯羹,新华书店“改作商为行商”势在必行,团供中心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应运而生的。为了能够抢占先机,我跟着领导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跑,当时石家庄大的院校我们基本都跑遍了,我也捡起了自己的专业--市场营销,去游说每一位潜在的客户,跟人家说书店的优势,与人家聊书店的远景,让人家相信书店的变化,就是这么一所所院校跑下来,在人们质疑中我们拿到了第一份大中专教材订单,开启了第一批的馆配加工业务。人性化的服务、地域的便利,很快团供中心在石家庄打开了一片天地,业务开始往周边省市辐射,这时候出差开始伴我左右。2008年黄骅,历时三个月,帮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建馆。从书架的排列、图书的分类、数据的编辑、图书加工直到最后上架,事无巨细都是我和同事一点点的完成,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不仅工作累,生活上也非常艰苦,睡觉需要打地铺、吃饭需要到工地,一些人因为水土不服,拉肚子甚至水肿,但好在也都坚持下来了,开学前顺利交工了,现在说来风轻云淡,但当时真的是想家不能回,欲哭却无泪;2009年邯郸,给河北工程大学送教材,由于城区限制大型货车进出时间,我和男同事们都是凌晨3点出发,6点左右到达目的地,卸车、核对书单,8点前必须驶出邯郸市区。没办法,时间不等人,必须保证所有教材课前到书;2010年承德,帮助兄弟单位招投标,为了节省住宿费,我和同事乘晚上8点多的火车,早上6点多到承德,投完标,没有喘息的时间,又要坐上返程的火车,第三天早晨8点前赶回石家庄。那几年,这就是我的日常,没有觉得多辛苦,但现在看来也确实不轻松。十年间,经历过成功,尝试过失败,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快乐的心,这份付出让我收获了信心、获得了经验,让我从最初的懵懂做到了后来的稔熟,无论是标书的制作还是馆配的加工以及教材的报订,我都做到了拿得起放得下。

2015年一纸调令,我到了营销公司策划部,虽已没有年少时的激情,但却仍保留着一份真挚的热情。我喜欢文字间流淌的那份情感,喜欢书本里飘散出的一缕墨香,虽在书店这许多年,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捡起了书本,写起了文字。刚开始只是写一些简单的文案,以为这就是策划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策划工作并没有我想得那么简单。只拿一场签售来说,除了制定策划方案以外,还需要前期与出版社的对接、媒体与自媒体的宣传、宣传品设计制作、活动现场节奏的掌控等等工作,人少了怕冷场、人多了又担心安保问题,每场签售都象打一场攻坚战,它的背后是每个策划人员全身心的付出与投入,个中滋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味得到,但我却甘之如饴,所有的事情,我都特别开心地去做。不管是什么情况,我都接受,再难或者再累的情况,我都一定要扛下去。为了那份新华情、为了年少时的那场新华梦!

这就是我与新华书店十八年的故事,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儿,没有豪情万丈的言语,有的只是时间的积淀,对书店历久弥坚的情感。在走走停停之后,放慢了匆忙的脚步,来一个小小的梳理,将记忆的碎片捋顺抚平,感受那一路走来的弥足珍贵,回头的时候,曾温暖了生命!

责任编辑:韩文哲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