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之春

2016-10-24 17:30:59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聂书雪
记者赶赴承德坝上,面对面采访几位代表性人物,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深切感悟塞罕坝之春的美丽。

“林二代”闫晓娟:用爱为塞罕坝添色彩

“五一”小长假临近,在塞罕坝森林旅游开发公司,闫晓娟正和同事们为即将到来的旅游高峰做着准备。

这个出生在塞罕坝林场的“林二代”对林场有着浓厚的感情。“我爸爸1962年承德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塞罕坝工作,是林场369名创业者之一。1967年妈妈与爸爸结了婚,也来到了塞罕坝。我和哥哥们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塞罕坝人创业难,作为塞罕坝的女人更是不易。说到母亲,闫晓娟总是眼含泪水。“那时候爸爸整天忙于造林,经常早出晚归,甚至一连数天不能回家。照顾孩子、料理家务等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

1977年10月,塞罕坝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雨凇灾害,损失惨重。闫晓娟的母亲参加了那场生产自救活动,在往山下拖伐木时被砸断了左腿。“那年我才4岁,妈妈养病期间,我就每天跟着上山造林的爸爸,爸爸工作时就把我独自放在造林地的窝棚里,饿了就吃玉米面饼子,渴了就喝搪瓷缸子里化的雪水。最终妈妈的腿落下了残疾,左腿上留下了两条近一尺长的手术疤痕,走起路来有点跛,但妈妈依然乐观地为家里、为工作忙碌着。”

闫晓娟告诉记者,为了确保百万亩林海的防火安全,全场设有9个夫妻望火楼,到了防火期,这些夫妻一上山就是几个月,像赵福洲和妻子陈秀灵、刘军和妻子齐淑艳、孟庆林和妻子董建琴等,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每隔15分钟一次的瞭望报告,这种简单而繁杂的工作让他们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寂寞。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望火楼的很多家庭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由于远离人群缺乏交流,初景梅的儿子8岁时说话还不清楚,董建琴在学校寄宿的儿子高烧近40摄氏度,坚持不让班主任给父母打电话,因为懂事的孩子知道打了电话父母也下不了山,只能让他们更揪心……正是由于这些务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50多年来,940平方公里的塞罕坝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作为务林人的后代,对塞罕坝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情愫,中专毕业后,闫晓娟也满怀激情成了一名林业工作者。

18年来,闫晓娟先后从事过装卸工、清洁工、核算和会计等工作,还自学考取了高级统计师、会计师资格,荣立三等功一次。她在工作中认识了丈夫:“他也是一名基层林场干部,分管着苗木销售工作,一两个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

“嫁给了塞罕坝职工就是嫁给了塞罕坝。”闫晓娟话里话外,都是作为塞罕坝人的自豪,“我也会像妈妈一样当一名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用全部的爱去为塞罕坝的明天增添一份更加美丽的色彩!”

相关新闻

我眼中的“塞罕坝”(下)

2016-10-12 16:16:19

采写塞罕坝,认知塞罕坝,起初我感到:塞罕坝“种下的是防护树,钻出的是生态林”,塞罕坝是“绿”色的;后来我发现,塞罕坝“栽下的是人工树,长起的是科技林”,塞罕坝是“蓝”色的;再后来,我看到塞罕坝“植下的是使命树、擎起的是接力林”,塞罕坝是“红”色的!

心路丨塞罕坝精神⑨——我眼中的“塞罕坝”(上)

2016-10-10 15:58:12

2016年3月10日,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弘扬塞罕坝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主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心路】栏目将陆续刊发他们的发言内容,供大家学习思考。

心路丨塞罕坝精神⑧——无私奉献,用真情挚爱呵护绿色家园(下)

2016-10-08 14:22:26

编者注:2016年3月10日,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弘扬塞罕坝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主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心路】栏目将陆续刊发他们的发言内容,供大家学习思考。

【e观沧海】心路丨塞罕坝精神⑦——无私奉献,用真情挚爱呵护绿色家园(上)

2016-10-06 13:06:11

编者注:2016年3月10日,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弘扬塞罕坝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主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心路】栏目将陆续刊发他们的发言内容,供大家学习思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