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之春

2016-10-24 17:30:59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聂书雪
记者赶赴承德坝上,面对面采访几位代表性人物,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深切感悟塞罕坝之春的美丽。

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无悔的选择

驱车行进在通往塞罕坝机械林场各营林区的路上,路两侧的落叶松已冒出嫩绿的叶芽,樟子松的枝梢上窜出点点新绿。站在高高的望火楼上远眺,整个塞罕坝就是一幅用墨绿、浅绿、鹅黄绘就的巨幅油画。这片北半球最大的人工林拥有112万亩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80%,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森林资产总价值超过153亿元,发挥着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的重要作用。

在陈彦娴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近七旬的第一代务林人。陈彦娴是“六女上坝”的主人公之一,19岁来到林场,备尝艰辛,亲历了塞罕坝的沧桑巨变。

“那个时候,全国青年都在学习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邢燕子和侯隽的事迹,我们承德二中同宿舍得6个好姐妹也想成为北大荒梁军一样的女拖拉机手。我们就放弃了高考,选择了上坝。”说起当年,陈彦娴的脸上满是自豪。

“别看现在从承德到坝上不到3个小时,当年我们在路上颠簸了两天多。”陈彦娴说,20世纪60年代,林场交通闭塞,只有一条通往县城的土路。一到冬季,大雪封山,林场基本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状态。

不光是交通不便,那个时候,林场的条件异常艰苦,喝的是雪水、雨水和沟塘子水,吃的是含有麦芒的黑莜面、窝窝头、土豆和咸菜。房屋不够住,就住仓库、马棚、窝棚、干打垒和泥草房。最难熬的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40℃左右,嗷嗷叫的白毛风一刮对面不见人,炕上铺的只有一层莜麦秸子,睡觉要带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

“但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退缩。”简单的话语中蕴含着坚毅的力量。

这片最大的人工林,凝聚着塞罕坝人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精神。“那时候,生产一线不分男女,也没有领导和普通职工之分。”陈彦娴说,“1964年冬天,林场场长带领我们在马蹄坑清理火烧残木。当时我们都比赛着干,你拖得多,我比你拖得还多。1965年机械造林大会战时,领导每人带一个机组,一台拖拉机挂三个植苗机,每个植苗机上坐两名投苗员。在冰冷的植苗机上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就像刚刚从泥坑里爬出来似的。”

正是因为有了第一代塞罕坝人扎根大山、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奉献,才有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现在,每次上坝看到当年自己栽下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陈彦娴觉得受的苦值了。当被问及是否会后悔当初的选择时,陈彦娴的话语铿锵有力:“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

相关新闻

我眼中的“塞罕坝”(下)

2016-10-12 16:16:19

采写塞罕坝,认知塞罕坝,起初我感到:塞罕坝“种下的是防护树,钻出的是生态林”,塞罕坝是“绿”色的;后来我发现,塞罕坝“栽下的是人工树,长起的是科技林”,塞罕坝是“蓝”色的;再后来,我看到塞罕坝“植下的是使命树、擎起的是接力林”,塞罕坝是“红”色的!

心路丨塞罕坝精神⑨——我眼中的“塞罕坝”(上)

2016-10-10 15:58:12

2016年3月10日,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弘扬塞罕坝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主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心路】栏目将陆续刊发他们的发言内容,供大家学习思考。

心路丨塞罕坝精神⑧——无私奉献,用真情挚爱呵护绿色家园(下)

2016-10-08 14:22:26

编者注:2016年3月10日,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弘扬塞罕坝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主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心路】栏目将陆续刊发他们的发言内容,供大家学习思考。

【e观沧海】心路丨塞罕坝精神⑦——无私奉献,用真情挚爱呵护绿色家园(上)

2016-10-06 13:06:11

编者注:2016年3月10日,承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弘扬塞罕坝精神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主讲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塞罕坝精神的内核,【心路】栏目将陆续刊发他们的发言内容,供大家学习思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