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掌小学” 追忆山区漫漫求学路

2016-09-29 21:42:41 来源: 责任编辑:郑佳
当地于1985年在两个自然村的山梁上建设了一所学校。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在海拔三百多米的山丘上,舍只有30平方米,一间教室,一名老师,五名学生,巴掌小学的名字由此而来。


京津冀探寻起源地文化万里行走进宽城一行来到“巴掌小学”   


    在不到30平米的教室里,曾经只有五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在这里上课。今天上午,京津冀探寻起源地文化万里行走进宽城一行成员在教室里模拟上课时的情形,感受当年孩子们的求学历程。   

 


当天上午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升旗仪式,大家用少先队员的方式向国旗敬礼。   

   

    9月29日上午,在位于河北宽城独石沟村乡兰旗地村的一座小山上,一场特别的升旗仪式正在举行。参加升旗仪式的,是由全国媒体以及摄影爱好者等组成的京津冀探寻起源地文化万里行探访团,而升旗仪式的背景,则是只有一间教室的“巴掌小学”。

    位于宽城的潘家口水库,形似蟠龙,碧波荡漾,现在是当地的明珠。但就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库区实际上还居住着大量的居民。由于当年实施引滦入津工程,库区内的居民经历了两次大型的搬迁后,只有少数部分村民留守在库区并在周边山坡上居住,这些居民被称为“后靠移民”。

    而在巴掌小学所在的独石沟村乡兰旗地村,后靠移民不足百人,两个临近的自然村也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由于原油的村小学校舍北淹没,新的小学迟迟没有建设,上学成了村里娃的大问题。后来经过当地多方努力,当地于1985年在两个自然村的山梁上建设了一所学校。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在海拔三百多米的山丘上,舍只有30平方米,一间教室,一名老师,五名学生,巴掌小学的名字由此而来。这所学校当时是全国最小的一所国办学校,教师也只有刘玉红一位,由于规模实在太小,学校采取“隔年招生”的办法,今年招一三五年级,明年就招二四六年级,老师早晨划船接学生,晚上划船送学生。

    1999年库区第二次搬迁,两个自然村的村民全部外迁,当地为整合教育资源,巴掌小学便合并到现在的燕子峪小学,小学校舍保留至今,成为当年艰苦办学的历史见证。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