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游]探寻中山文化,游览千年定州

2016-06-25 10:47:48 来源:整理 责任编辑:赵彤

南城门

定州南城门,又称“迎泰门”,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当年,定州督都平安为了加强防御北方外族入侵展筑旧城,拆寺庙,修城墙,毁寺钟,筑兵器,修筑新城墙13公里,开东、西、南、北四门,分别建瓮城、月城。城门之上各建重檐城楼作为观敌望、指挥作战之所。内门建筑雄伟,气势恢宏,城高12米,城楼高8米,城墙宽22米。后明万历、清康熙、雍正、道光年间均有修葺。明万历年知州沈廷英重修四座城门时,给四座城楼题匾名,南门为“迎泰”,东门为“观海”,北门为“展辰”,西门为“望恒”,随着历史变迁现仅存部分城墙及三道城门。1999年由定州市政府投资对南城门进行加固维修并复原内门城楼一座,改变了旧城门残破不堪的现状。
 

定州南城门

进入月城门,就是瓮城门,之后就是主城门。

定州南城门

当地的小吃——油香,一种用油炸制的食品,有点儿像素萝卜丸子。

 

开元寺塔

位于定州市城内的开元寺塔,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座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称。开元寺塔建于北宋初年,因建于开元寺内而得名,因它位于定州城内,又俗以定州塔呼之。

据文献记载,宋朝初年,开元寺僧会能往西天竺(印度)取经,得到佛教中传说的舍利子回来复命。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诏,命在定州开元寺内建塔纪念,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历时55年。(据《定县志》记载,另有一说:此塔始建年份相同,但建成于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至和二年为重修之年,按此说修造时间当为22年。)

宋、辽对峙时期,此塔在军事上起过重要作用。当年,定州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史料说,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惟定州最重。定州“实为天下要冲之最”。宋代,定州是北部边防要地,北与契丹相接,经常发生战事,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此塔高耸云端,登塔远眺,可瞭望契丹之动静,故又称“料敌塔”。

开元寺塔从始建至今,已有整整一千年的历史。在长达千年的风雨剥蚀中,此塔经历了十几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耸立。可惜的是,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坏了这一重要建筑物的完整。从1986年开始,国家文物部门投巨资对其进行整体加固维修,2002年年底这一历史名塔将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在世人面前。

开元寺塔

开元寺塔,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十一层,塔基外围周长128米,高83.7米。塔身为八角形,平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而成,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显得雄伟大方,秀丽丰满。塔身为砖木结构。砖的规格不一,约有十几种。为了增加砖与砖之间的拉力,加筑了松柏木质材料,故当地流传着“砍尽嘉山(在曲阳县)木,修成定州塔”的民谚。从此塔修造时间之长,用料之繁多,可以想见当年建造工程之浩大和修造工艺之精巧。

走进开元寺内,有一座开元寺塔的陈列室,介绍开元寺塔的来世今生,展出原塔的部分文物遗存。

塔的建造十分精巧。塔身分内外两层,外涂白色,东、西、南、北四面设券门,其余四面辟棂窗(假窗),窗由大方砖雕刻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券门。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塔的各层,均叠涩出檐,托出一平台,惟底层有瓦脊。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铁环,原置有风铎(大铃)。塔心和外层之间形成八角形环廊,犹如大塔中包着一层小塔。

登临塔上(目前只能到7层),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龛内有壁画或泥塑像,回廊顶端有雕花砖天花板,并加彩绘,刻制精美细腻。在塔座基主壁龛内,以及各层回廊的砖壁上,嵌有许多碑刻和名人题咏,对研究宋代历史及古代建筑有重要价值。凌塔远眺,每每生发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切实感受。前人曾有诗赞叹此塔之高:“每上穹然绝顶处,几疑身到碧虚中。”

塔内的壁画历经朝代更替和人为破坏,多已印记模糊,但其精美程度还是令今人赞叹不已。

从开元寺塔出来,绕到北侧就是开元寺塔广场,市民悠闲地在广场上放风筝、玩游戏,一派安乐祥和景象。

晏阳初旧居

开元寺塔广场沿马路向东不远就是晏阳初旧居,暂不开放。马路对面就是定州贡院,途中遇到老大爷侃侃而谈,尤其是谈及定州的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扩张发展拆迁的矛盾,很有见地,突然发现老百姓的智慧远在我们想象之上,城市发展需要问计于民、求智于民,而不是愚弄人民。

 

定州贡院

保定定州贡院

定州贡院,位于河北定州市中山东路草场胡同,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四年重修,是我国唯一保存较好的封建王朝科举取士的场所。定州贡院是举行院试的场所,是从童生中选取生员的考试,俗称“考秀才”,而且具有文、武两科考试的场所。

原建筑布局为中轴式东西对称的建筑形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坐北朝南依次为影壁、大门、二门、魁阁号舍、大堂、二堂、后楼等主要建筑,东侧武场区原有演武厅文昌宫、后宫等建筑,每座建筑自成院落,院落间按使用需要或多或少地建有一些附属建筑,大门外还建有兵房,执事仪仗房等以壮观瞻,整个建筑布局有张有弛,富于变化。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5座建筑。贡院的建筑气势雄伟壮观,别具一格,显示了清代建筑风格与高超的设计技巧,行置其中,既可领略雄伟壮观的建筑群落,又可想象当年宏大的考试场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

 

定州清真寺

定州清真寺,又名礼拜寺,座落在定州市中山中路与清风街交汇处,占地5255平方米。该寺始建于元代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为坐西朝东四合院式建筑,由垂花门楼、南北讲堂、正殿组成,经历代重修保留至今,其后窑殿仍然保留部分元代建筑形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砖无梁殿结构,2001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正殿为主体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庑殿顶卷厦勾连搭形式。前庑高悬乾隆御书“开天古教”匾额,字体苍劲,正殿大门上方悬阿拉伯文匾额,上书“清真言”。殿内外遍施彩绘,缠枝蔓草间套有阿拉伯经文,色彩绚丽,层次丰富含蓄,令人叹为观止。后窑殿面墙上有木制圣龛,圣龛图案精美,阿拉伯文与花朵交相辉映,这种圣龛艺术装饰是民族化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为国内建筑艺术中独有。

清真寺内保存着石碑四通,记载着该寺的兴衰。其中元至正年间的《重修礼拜寺记》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包涵有四个全国之最:最早的一幢汉文碑;最早将“回回”称谓同伊斯兰教相联系;最早译为“穆罕默德”四字(原译为马合麻);最早开以儒释伊的先列。同时寺内传说大殿梁上装有“恐雀木”,因为有这一奇木,任何飞禽都不敢飞入殿内,因此从无鸟雀干扰穆斯林做礼拜。清真寺古朴恢宏,庄严肃穆,堪称民族建筑与伊斯兰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净众院塔基地宫

离宾馆不远就是“净众院塔基地宫”,来到门前,大门紧闭不开放。据北宋《创修净众院记》碑载:这里是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御赐的净众院遗址,九年后(北宋至道元年)建成地宫。这里曾出土了大量银器、瓷器、石制器、琉璃件等文物,对宋史、佛教及文化艺术研究极具价值。方形的塔基除南面两扇石门,东、西、北三壁均绘有精美的壁画,描述释迦牟尼涅槃后十大弟子奔丧的情景。北面释迦牟尼侧卧高台,双目微闭呈安祥状。周围是他的父母和弟子们,悲悼情景神态各异。此外,还有彩绘的戎装乐队、飞天、凤凰等。流云散花、衣带飘飘间,看到壁画的人们似乎觉到了人物的动感,听到九天的乐声。可惜无缘得见。

北庄子汉墓

定州中山汉墓位于定州市政府北约100米,清道光年间,知州曾重修缭垣与墓门,并勒石为“汉中山靖王墓”,由此被世人传称为“靖王坟”。1995年对此墓进行了清理,该墓早期被人盗掘,出土文物有部分玉衣残片、金饰件、铜饰件等均为汉代器物。根据其葬制、墓室装饰文字和出土的玉片、金饰件,以及该墓所处的位置等,有关专家初步认定为西汉第八代中山王刘兴墓。

墓室由甬道、东耳室、西耳室、前室、中室、后室组成,结构和用途大致与生前所住房屋相似。

东耳室为死者贮存食物、水和酒的库房,摆放了大量的陶罐、陶瓮、陶壶、陶勺。西耳室摆放着车马器、铜铃、兵器、武士俑等,表示死者死后继续拥有尊贵和权威。中室又称主室,为死者使用的会客厅、议事厅、书房,随葬品主要有木器、酒器、灯具等生活用品;中室还代表着死者生前拥有的庄园、庭院和游乐场所,所以还摆放着楼阁、歌舞杂技俑等明器。

后室原是摆放棺椁的地方,棺椁内有玉衣、钱币、铜剑、金箔等,相当于主人生前的寝室。现在后室里陈列有一件汉代的玉衣的仿制品。

此墓整个墓室券顶及墓壁皆为两层墓砖,每块砖重75斤。上有白灰题字,字为汉隶,每一排砖字相同。铺地砖为五层,每块重67斤,虽不及靖王刘胜墓之宏大,但当时这样一座墓也需要几百名民工修筑三年才能完成。

仔细分辨,可以看出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等字样。这是因为古人在建造墓穴前,在砖上写字排列顺序,然后按照顺序堆砌墓室。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