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村:守护民族之源 中国土家第一村

来源:三湘都市报  2015-12-10 18:48:04  责任编辑:冀晓航

    4月26日,湖南省文化厅、三湘都市报、湖南省文物局大型系列文化报道——《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继续行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一次,我们探访的是永顺县双凤村、吉首市中黄村。

    双凤村是“中国土家族第一村”。中黄村则被认定为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纯苗寨之一,族人在德夯脚下建立起丛山中的壁垒。

    它们民风淳朴、非物质文化延续完好、民族古建筑林立……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两个村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经济发展乏力、青年外流严重、乡村空心化等问题。可喜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守护家园的行动:

    在北京工作了10年的白领彭书珍回到双凤村,她要把土家文化重新拾掇回来。在北京打工3年的杨正光,为了保护古建筑,发展中黄村的旅游经济,率先拆掉了自家的房屋……

    湖湘村落档案

    双凤村

    ◎地理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大坝乡,距县城15公里,离吉恩高速公路永顺出口10公里,平均海拔680米。

    ◎特色

    民风淳朴,土语侏俚,民族风情浓郁,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落之一,是2015年中国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

    ◎建筑

    有摆手堂、八字门、九蓉庵、官厅、土家祠堂、五谷祠、接龙桥、转角楼群等传统土家特色建筑。

    ◎文化遗产

    有茅古斯、摆手舞、土家年等8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荣誉

    2014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的“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第一批实施名单公布,双凤村位列其中。

    “这是一座高山古堡,古老的民族文化得以保留”

    4月26日,从永顺县城驱车往西南方向,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水泥小路一直往上,《家园·守护湖湘最美村落》报道小组在小路的最高处,迎来满眼葱翠,村北、村西两座山峰好似凤头,蹁跹起舞。我们走进了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之称的双凤村。

    土家族“自古以来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双凤村在古时隶属于溪州,彼时老土司有一条规定:要保护山底的土地,那里更适合狩猎;高山适合刀耕火种,人住山上,村落也建造在山上。于是,双凤村便营建在了近700米的高山中。后来改土归流,刀耕火种被废弃,农耕生产逐渐由山顶迁移至山下,但双凤这个老寨依然保留了下来。这个高山村落像一座古堡,也像一座孤岛,渊远的土家民族文化在远离交通的此地完好地传承了下来。

    永顺县老文物工作者向渊泉告诉我们,双凤人杰地灵,解放前,上下几十里,所有的村长都由双凤人“承包”。更令双凤人骄傲的是,60余年前,年仅21岁的双凤村姑娘田心桃改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的类别历史。

    1950年,田心桃以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参加国庆盛典。在填写民族类别时,田心桃要求将“苗族”改为“土家族”。1951年,民族学家潘光旦开始组织学者调研“土家”问题。1956年,他亲自到湘西实地考察调研,走访的第一个村寨便是双凤。这里完整的土家语言、土家风俗、文化原生态遗存,为土家族成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实证。1956年10月,中央告知湖南,同意土家为单一民族。

    1957年后,第一个代表土家族赴京汇演并受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的是双凤人,最先派到湘鄂川黔各地教传摆手舞、茅古斯舞的是双凤人,中科院首次确

    立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土家族点是双凤村……

    女白领离京返乡,不舍土家的年少记忆

    双凤的魅力太大了。大到当哥哥说“你回来发展吧,双凤的旅游大有前途”时,2010年,在北京一房产公司工作了整整10年的彭书珍立马回到了家乡。双凤村凝聚了她所有关于土家的记忆。

    彭书珍引着我们绕到村后方,沿着泥泞的小路走上一条几近废弃的古道。那是她小时候的进村古道,古道上栽种有300年以上的古柏树200余棵。古道上,古柏苍劲,鸟鸣阵阵,清风徐来,心一下子便安静了。

    小时候,彭书珍与伙伴嬉戏、纳凉的地方还有一处古岩洞。 在接龙桥附近,村东南方向的一处悬崖,我们转悠到一处横垮整个岩壁的岩洞。岩洞上一弯小瀑蜿蜒而下,周边野树繁茂。奶奶告诉她,这里还是土家族祖先生活、居住的地方。

    这也倒符合茅古斯舞中的叙述。在双凤村茅古斯舞蹈中,有这样的对白,“你是从哪儿来的啊?我是从山坑下矮洞上来的。你喝什么?我喝流下来的水水。你吃的什么果子?我吃的棕树果果。”

    双凤村的茅古斯舞是最原始的,它曾作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节目。人们身披稻草,在落日的余晖中张扬野性,粗犷有力。 除了茅古斯舞,双凤还有摆手舞、土家年等8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逢年过节,周边寨子居民都会聚集在双凤村的摆手堂。摆手舞、茅古斯舞、打溜子、土家族婚嫁歌等一一上演。这种习俗已扎根为一种文化自觉。彭书珍的儿子今年10岁,他已经学会了摆手舞、敬酒歌。

    彭书珍喜爱土家文化的炽烈。2010年,她回到家乡就想,一定要把当地的文化拾掇起来,要让当地的民俗从“孤岛”传播出去。她承包了当地的摆手堂等建筑,可惜,双凤村如今的文化传播并没有达到她理想的状态。

    让摆手舞摆起来 让年轻人待得住

    在双凤村,我们见到了一群永顺县退休公务员。79岁高龄的张姓老人告诉我们:“这儿真不错。空气好、环境好、菜好吃。”不过遗憾的是,她并没有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彭书珍解释,双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每场两个小时左右,游客需提前2天预订,每场表演的价格在4000元。每次有团队预订表演,彭书珍需要包车去吉首市、永顺县等地将在外打工的青年接回来,表演完毕,再将20余人的队伍一一送回去。

    在双凤,除了长者和婴幼儿,我们几乎看不到年轻人。40岁的彭书珍算是年纪较小的村民。

    村子太穷了。双凤村除了自种粮食解决温饱问题,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茶叶。双凤村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宜茶叶生长。村子里每家每户共享300亩茶园,其明前茶仅采用牙尖部分,每斤叶子可以以60元的价格卖给村里的三家茶叶加工厂。一斤叶子最后制成2两明前茶,用山泉冲泡后色绿、香浓、味醇、形秀。这样的茶叶每斤价格500元。

    明前茶制作完毕,双凤还制作每斤70元的办公茶。除此之外,整个村再无经济来源。

    “年轻人怎么守得住?”彭书珍说。

    但新的机遇也正在到来。建设中的吉恩高速将沿村东边通过,养在深闺的双凤村即将走出群山,迎来更多变化。不过彭书珍设想中的双凤村旅游经济还差资金投入的东风。有资金注入了,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可以形成常态,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客来得多了,村里的年轻人就可以组成表演、餐饮、住宿等多个队伍,拉动村里的经济。

    让年轻人留在农村,让农村经济发展起来,这是彭书珍和她的双凤村乡亲们共同的朴素心愿,也是家园守护逃不过的一道必答题。

    ■文/记者 王铭俊

    图/记者 童迪

相关新闻

相关搜索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314081840。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