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以胜利之名的纪念和出发

来源:光明网  2015-09-03 17:45:10  责任编辑:李莎

    作者:高亚洲

    今天,2015年9月3日,一个普通而不寻常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以举国欢庆的雀跃,庆祝抗战的胜利,并从此让“抗战胜利”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记忆纪念。那一天的胜利,意味着“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意味着“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那一天的胜利,既凝结着为实现世界和平的巨大贡献,也镌刻下为此所付出的民族牺牲。也正缘于此,关于这场民族记忆的纪念,成为这个历经百年屈辱的古老国度,永不吝惜的郑重其事,也正缘于此,一场以国家之名,以胜利之名的阅兵大典,在今日的北京恢弘举行。

    准确来说,这是一个不断被重复提及、不断维新的纪念,既因面对特定背景下中日和国共曾经或现在充满坎坷的关系命题,也因在历史因果关系的寻求中,不曾停歇地发生着关于理解与理性的求索。一如无法通过一件事去理解一个人,理解一段历史同样不能因为一次艰难的胜利,但是,站在历史的结点,关于一次不能忘却的纪念,坚定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应是最好的纪念方式。这不是为树立大国国民形象的傲娇,也不是“胜者为王”下的虚妄,而是在历史和现实的沟渠中,发酵梦想与光荣,激荡理性与感性,在公正与宽容中,洞见真正的胜利者姿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定出发。

    胜利者的纪念是能够敢于直面。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正的胜利者,敢于直面淋漓的牺牲,也要敢于正视历史的真实。能让无辜死难的同胞得到铭记,能让奋勇而战的猛士得到告慰,让后来人感恩于曾经的悲壮,并以此凝聚奋发图强的力量。在此姿态下,它应能超越历史时空局限,也可超脱意识形态分歧,并将此凝结成一个民族的回忆力量。

    从政令通告到国家立法,再到今日阅兵大典,从国家动作到民族共识,再到世界瞩目,在坚定的“民族战争”言说中,在清晰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厘定中,从得以显现的国军回忆中,从颤颤巍巍的老人背影中,从生动而具体的“温情和敬意”中,不仅找回了“被忽略的历史现场”,也重温了 “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的豪情,也在久违的荣光和梦想中,摸寻到汲取民族精神的力量,并树立起宝贵的民族自信和历史自信。

    胜利者的纪念是为了不曾忘却和包容。珍惜浴血而来的胜利,于不曾忘却中,既要品味胜利的来之不易,也在展现出一个胜利者的气度。在对蠢蠢欲动的军国主义表明绝不容忍的同时,也要以国际法则和人类公道,来公正地处理关于战争和战争之后的回忆。从今日出发,去倒退历史的逻辑,或是以过往倒推今日的历史逻辑,除了只会陷入声名狼藉的历史决定论之外,也只会让自己在戾气和不安中,被现实抽离,被历史断裂。一次以胜利之名的纪念,“不但是再一次品尝胜利的滋味,也是再一次重温一个大国的理性和责任”,又何尝不是一次战胜国到世界大国的前行呢?

    胜利者的纪念也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从抗战纪念日到国家公祭日再到烈士纪念日,在“庆祝胜利、铭记苦难、彰显烈士”的郑重叙事中,在已然远去的硝烟中,我们追怀、思索、奋进,既为往日的光荣,也为明日的梦想,既为来时路的笃定,也为未来的执着,这一切,都以胜利之名。(高亚洲)

相关新闻

弘扬抗战精神 共担历史重任

2015-09-03 17:34:04

2015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连战等台湾各界代表人士,就两岸人民如何纪念抗战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