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国际战士——白求恩、柯棣华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7-29 10:47:29  责任编辑:苏畅

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人,1938年初为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率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他用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为八路军培养了大批医务人员。后因在医治伤员时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12日在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柯棣华(1910-1942)印度人,1938年8月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热情为中国抗日军民服务。后因积劳成疾,于1942年12月9日在唐县葛公村病逝。

人物介绍

诺尔曼·白求恩(1890~1942),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的一个牧师家庭。1916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成名以后,得到了一些很荣耀的头衔:皇家外科学会会员、自治领养老金及国家健康部顾问、圣心医院的胸外科主任、美国胸外科协会五理事之一。他青年时代当过伐木工人,卖过报纸,烧过锅炉,和劳动人民有着广泛的接触。他积极投身于工人阶级的斗争行列,热烈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1935年,在蒙特利尔,秘密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西班牙战争爆发,他率领医疗队奔赴前线,抢救反法西斯战士,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于1938年初,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帮助抗日。先后在武汉、西安和延安受到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同年6月,转赴晋察冀军区,担任军区卫生顾问。他不怕艰难,巡回医疗,率队东征,战地救护,卫生检查,编写教材,讲课授技,组建模范医院,创办卫校。他不畏艰苦的生活环境,奔走在崇山峻岭,出入于枪林弹雨,同边区军民并肩战斗。他不辞劳苦,为边区群众送医送药,防病治病,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卓越的医疗技术,满腔热忱地为抗日军民服务。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摩天岭前线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后感染中毒,抢救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病逝于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 白求恩同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同晋察冀军民同甘苦,共患难,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态度,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镇。1936年,在格兰特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柯棣华响应印度国民大会的号召,放弃报考英国皇家医学院的机会,志愿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来华援助抗战。1938年9月,抵达中国,先在武汉、重庆等国统区工作,后拒绝国民党要员的劝阻,到达延安,为抗日军民服务。1940年6月,来到晋察冀边区,任白求恩学校外科教员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在晋察冀留下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被边区军民誉为“第二个白求恩”。他忘我地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之中,始终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他积极参加战地救护,致力于八路军的医疗工作,对伤员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他和当地人民亲如一家,为老百姓疗伤治病,从不收取报酬,人们亲切地称他“老柯”;他关心政治,注重学习,踊跃参加党的整风运动,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终因癫痫病反复发作,抢救无效,于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在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

柯棣华是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新闻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