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子谈家风

来源:沈阳日报  2015-07-17 10:48:10  责任编辑:贾东亮

    常有人问钱永刚,他的父亲钱学森作为著名的科学家,在教育子女上有没有诀窍。

    “我的回答可能让发问者失望,因为要说父亲有诀窍的话,那就是‘不教育’。”

    近日,钱永刚回到祖籍杭州临安,在“钱氏后裔谈家风”活动中,与乡亲分享家风故事。

    他认为,父亲对国家的大爱和对科学的专注,是通过“身教”,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他。

    大爱无言

    1957年,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写《工程控制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个奖项后来有了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钱学森为此拿到了1万元奖金。在当时,1万元不是个小数目。

    钱学森没有拿这些钱来改善条件,而是购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5年后,他连本带息拿到约11000元。这笔钱最后仍没入钱学森的口袋。彼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创办,钱学森是近代力学系主任,他把钱捐给学校,希望用于购买教学用品。

    还有一件趣事。1961年,钱学森给学生上《火箭技术概论》。他告诉学生,上这门课要人手备一把计算尺。上过几次课后,他问助教,同学们做一次作业,平均要花多长时间。助教只管批改作业,被他问住了。

    了解完情况后,助教的脸就耷下来了。钱学森说,我布置的作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难度上,都不至于让学生花这么多时间。这肯定是教学环节出了问题。

    助教又去调查,才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同学由于家庭贫困,没有能力购买计算尺。钱学森便让学校从捐款中拿出三分之二,给学生买计算尺。当时,买一把计算尺的钱约是一位大学生一个月的伙食费。

    这些故事是钱永刚后来从母亲蒋英处获知的。“这反过来告诉我,一个人做点好事,不值得吹嘘。”钱永刚说,父亲用行动向他表明,一个人对国家、对名利的基本态度。

    自由发展

    常有人问钱永刚,“科学家”父亲、“艺术家”母亲如何管他的教育。

    “‘作业做完了没有?’‘明天的考试有没有复习?’这些话,他们都不问。”钱永刚认为,父母在子女的学习上,予以了充分的信任和自由。

    钱学森在家时,有空就看书。

    受家庭影响,钱永刚自幼爱读书。小学二年级时,识得几百个汉字的他,天天抱着字典读小说。

    家长会上,老师夸钱永刚好读书。蒋英听了很高兴,回头给儿子零花钱的时候,总是很痛快,有时甚至还多给一些。“她知道我不会乱花,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书了。”

    上初中时,适逢暑假,钱学森把钱永刚叫到身边说,书架上不是有套《十万个为什么》,咱们定个计划,玩半天,看半天,每天读40页,遇着问题做个记号,有空了我给你说说。

    钱永刚捧起这套科普书,才发现不像读小说轻松,一天读一、二十个问题,常有不懂的地方,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读。

    钱学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检查钱永刚的读书情况。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闲,晚饭后,他往沙发一坐,问钱永刚书看得如何。

    “我赶快让他看我做的标记。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就是他对我读书的推动。”钱永刚说。

    如沐春雨

    时间一久,钱永刚发现,父亲给他解答问题时,不像上课老师那样事无巨细。“每个问题,他就几句话,把关键讲好,你自己再去思考。”

    钱永刚对此有个模糊的印象,最后是《科技日报》的一位领导跟他分享了父亲的一个故事,才解开了他多年的困惑。

    这位领导年轻的时候,曾向钱学森请教困扰已久的问题:如何用简短的语言区分大师和教授的差别。

    钱学森一听笑了,答道,这个问题我这样看,你听听有没有道理,如果你就科学上的某一问题请教一位大师,他从办公室走到办公室的门口,就会告诉你答案,但如果是教授呢,可能讲三个小时,还没有回答完。

    江南钱氏人才济济,代有名人。他们的老祖先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传颂至今。其中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永刚认为,《钱氏家训》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钱永刚说。

相关新闻

“善美家风”需要大张旗鼓地弘扬

2015-07-15 09:51:43

为集中展现河北省广大城乡居民的良好家风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示家风家教的精神力量,为家风建设提供指引和遵循,由省文明办主办的“善行河北·善美家风”主题活动近日启动,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河北文明网将同步推出融媒体联动报道

家风家教是我一生的功课

2015-07-14 10:56:43

父亲常教导我们,人贵自立。我们从小就学习着“放下”,对名利权情,对世俗世事,对物质欲望,大多沾而不黏。

“礼”之传统应在家风中承袭

2015-07-14 10:54:42

“礼”,对于个人而言,是规定品德修养、行为举止的具体要求;对于社会而言,是规范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具体约束。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