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政务 | 时评 | 国内国际 | 原创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热点 | 财经 | 好人墙 | 历史 | 专题 | 博客 | 图库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投诉
  

走进怀安县石坡底村——梦里桃源

从素有“京西第一卫城”的怀安县左卫城出发,沿郑王庄沟向上,约一个小时,进入石窑口,一个诗情画意、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出现在眼前:山坡上的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坡底的坑塘边,女人们浣衣洗被、孩童嬉戏打闹;袅袅炊烟升起,鸡鸣狗叫,一幅绝妙的山水风情画。

说起石坡底村村龄,怀安县志记载是明末清初(1644年左右)建村,起初叫石坡堡,后来改为现在这个名字。据上岁数的老人们讲,这里很早就有人居住。在村西北、村东北都有战国时期的遗址,村西还有辽代的遗址,说明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站在远处纵观整个村庄,中间是一条北南向的沙沟,村民居住在东、西两面坡上。西坡上住的人家不多,大多数住在沟东一侧的坡面上。

村中之路,多铺有一层石头,曲折蜿蜒,从一条主道开始,分叉至各家的门口,形如一张叶片状不规则的脉管。村中废弃的石头磨盘、碾盘、碾磙、碌碡随处可见,竟也成为别样景致。

石坡底村的历史是厚重的。先民们就地取材,切坡挖洞建成“崖打窑”,或夯土筑墙碹成“网碹窑”,这些历经千年的古窑洞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村北山梁上的古驿站以及兵营遗址,也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多次经历战火。

村边的山梁叫井坡梁,被一条刀劈似的山谷分割而开。据说山谷里有泉眼,过去村民们都到这里来担水或用毛驴驮水。山顶平地散落有大量青砖、灰瓦、陶片和瓷片,还有灰坑。

 

村民们以前从这里还发现过铜镜和制钱,制钱上有“开元、崇宁”字样。就在七八年前,一位老羊倌曾在这里挖出一罐制钱,有80多枚,上面有草体字,但大家谁也认不出是什么字。

村党支部书记郑定英说,过去这一带是宣化府通往大同府的捷径,从山梁往西看,山顶上有烽火台,可见也是一条传递战事消息的烽火线路,这里很有可能就是战国到明清的一个古驿站,山上驻有军队,有哨卡。为什么要在这里设驿站?可能因为这里有水、有路,地势高,眼界开阔,无论哪个方向有敌情,都能及时发现。村里发现有古烧砖瓦厂,建驿站所用的砖瓦,就是从这儿烧制好运过去的。

在石坡底村,不可不提名叫郑臣功的郑大将军。这个村有三大姓:郑、程、靳,郑姓占了一多半。说到祖先,郑姓村民倾向于郑大将军。据老人讲,村里有郑大将军墓,就在村西,墓园有24亩地大,当地人称“老坟滩”。墓园的四个角上都立有石柱,石柱上雕有石人,墓门前有石牌坊和上下马石,过此,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在村南防洪大渠的石桥前,用做桥面的一块石碑和两根石条格外显眼。下到桥底,可看到碑刻文字,上面写道:“明威将军郑公坟茔”的楷书字刻。石桥上的这两根石条,原来是墓园牌坊的石条,而这块石碑则是园门上的石额。

关于郑大将军的死因,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郑大将军排行第二,一直在外带兵打仗,后回到了家乡石坡底,一年后去世了。再一个说法,他从小失去父母,由姐姐带大,出去当兵,很有出息,一直当到明威将军,皇上派他到安徽一带守防,在一次剿匪中不幸战死,被割去头颅。皇上念其作战有功,给他铸了个金头,连尸体一起运回家乡石坡底安葬。明威将军历代都有,属于四品武官,究竟这个郑大将军何许人也,由于县志没有记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石坡底村的古寺庙、古戏楼韵味十足。据说,明清时期,该村有龙王庙、老爷庙等8座庙。建庙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当属龙王庙。日寇入侵时,拆了龙王庙,在此建起日伪警察局第八分局,把龙王爷塑像请到了戏楼的后台上,“文革”时破除四旧,把泥像推到沟里毁掉……岁月更迭,这些庙宇现保存完整的仅剩一座,村西口的老爷庙空荡荡的,早已变得斑驳陆离。古戏楼位于村中心,为唐朝建、明朝修,其前卷棚、后硬山、四出水中的台顶样式,在戏楼中十分少见。但是,这座戏楼饱受风雨侵蚀,坍塌严重,风韵不再,令人惋惜。

走出石坡底村,已是夕阳西下,幢幢窑洞、条条街道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里。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王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