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 | 政务 | 时评 | 国内国际 | 原创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热点 | 财经 | 好人墙 | 历史 | 专题 | 博客 | 图库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投诉
  

走进怀安县东沙城村——诗意屯村

东沙城,怀安县东南部的一个小村庄。

据《怀安县志》记载:明永乐十七年保安右卫由顺圣川(今阳原县境内)移至西沙城。距西沙城土城堡东南五华里建有东沙城土城堡,重点保护西沙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

这是关于东沙城的最早记载。与这段历史相呼应的,是村口一段高高耸立的古城墙。千百年来,古城墙无声地守护着城内的村民。尽管历经各朝各代的翻修加固,但它终究没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现存的城墙只有西边一段保存完好,南边一段仅剩一米多高,其余部分几乎都已变成平地。

眼前的古城墙更像一座土山,高约30米,长约100米,全部用土构筑。城墙一侧是一排整齐的杨树,枝干高耸,绿叶繁茂。这一道新绿,为古城墙增添了几许生机。

如今,古城墙已经成为东沙城的地标。它昂首挺立,向来往行人显示着这一古老村落的古朴与沧桑。

东沙城西北五华里,有西沙城,古代在这么小的范围建造两座城,足见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明代的保安右卫设在了这里。

卫所制是明代重要的军事管理制度。在长城防御区,明政府建立了都司、卫、所,划地屯田,管理军户,承担防御重任。在这里,军队世守一地,家属同守,寓兵于民,兵农合一,屯戍兼备,形成了特有的军事聚集区。可以说,明代防御体系的基础就是由这样数以千计的屯村所构成。自明以后,这些大大小小的屯村逐渐由军城向治城转变,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村镇。

东沙城坐落在怀安县洋河南岸,三面环山,东南为怀安境内海拔最高的白云山,西南为骆驼山,两座山蜿蜒起伏,形成围势。东沙城曾为南北交通要道。听村里的老人讲,解放前后的一段时间,东沙城常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里的车马大店多时有八九家,生意兴隆、人气兴旺。

 

古代建城,防风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除怀安县的东沙城、西沙城外,在距东沙城北15公里处,还有北沙城,现属万全县。唯独没有南沙城。原因何在?一种解释颇为合理:以怀安沙梁台为界,形成了前后川之势。前川地势较高,后川地势较低,沙梁台成为了天然的风沙屏障,从此至南,沙土少、土质好。因此,南沙城自然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东沙城的得名或与风沙有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描绘的乡村画面,行走在东沙城的黄土路上,如同走进了一个诗一般的世界。

该村以碹窑建筑为主,土黄色的窑洞随处可见。墙根下,老人带着孩子席地而坐,暖暖的阳光下,他们幸福满足。赶着牛车刚刚耕地回来的夫妻悠闲地聊着、笑着。脚下的小草、路边的野花散发着盎然生机。

走进一户人家,热情好客的老乡把记者请进屋,嘘寒问暖。已经干枯的水井、堆放在一旁的石碾……眼前的一切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在这里,一些家庭仍沿袭着自耕自足的劳作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笑容那样灿烂,这不禁让我们这些身处喧嚣闹市的人感慨万千。

82岁的张子民老人非常健谈,他是村里的老支书。尽管两个儿子都在大城市生活,并多次劝说老人离开农村,和他们一起生活,但老人死活不愿意。

谈起东沙城的前世今生,张子民侃侃而谈。村风、民俗、节庆,关于东沙城的文化记忆久远而丰富。在古代,村内寺庙林立,有几十座,唯独没有龙王庙。相传,每到祈雨季节,村民都会到白云山请龙王爷。东沙城很早就有私塾,让孩子们多读书是村民们最质朴的心愿。戏班子很早就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红火,以晋剧为主,改革开放后,老人们又召集年轻人,唱了几年大戏。可惜的是,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戏班子已经解散了多年。东沙城的语言,颇具古汉语特色,比如,至今,人们还把放筷子的笼子叫作“箸笼子”。

东沙城曾有一棵上百年历史的老榆树。前几年被砍掉卖了800元。人们原以为树老内糠。谁知锯倒后,树干内部白嫩滴水。说起这事,村民们无不惋惜万分。

临行前,我们再次经过那段雄伟壮观的古城墙。漫漫岁月长河中,它已穿越战火和硝烟,归于安宁,唯有那份沧桑与古朴历久弥深。虽然不完整,但何尝不是另一种美丽。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