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来讲车德①】每种不文明驾驶行为都透着“血腥味”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4-02 16:42:46 责任编辑:张娜

    每一种不文明驾驶行为都透着“血腥味”

    日前,王某驾驶捷达小轿车沿京哈高速公路由西向东行驶,在距离北戴河服务区不足五十米时临时起意,准备进北戴河服务区加油,突然由中间行车道向最右侧行车道变更,最右侧行车道内行驶的重型半挂牵引车躲闪不及,与捷达车右后侧相撞,半挂车上的一位乘车人当场死亡,两车及路产不同程度损坏。

    省公安厅交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兼高速交警总队总队长刘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列举了三个最常见的交通陋习:

    并线不打灯——并线时打转向灯的目的是为了提示后车:我要改变行驶路线。但如果不打灯,对方不能及时了解前车的意图,极容易发生刮擦和碰撞。如果后车车速过快,更容易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车内垃圾随手扔——极容易遮挡过往车辆驾驶员的视线,或者给其造成错觉,使驾驶人为躲避抛来的垃圾突然改变前进方向。如果周围车辆躲闪不及,很容易导致多车相撞。在高速公路上,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的话,极容易出现大的交通事故。

    在非机动车道违法停车——占用了有限的道路资源,必然迫使非机动车绕行。行驶中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双方争路,很容易造成路面秩序混乱,通行效率下降。

    已经开车30余年的私家车主张先生不久前就因为半瓶矿泉水虚惊一场。日前,他在石家庄二环路上行驶,车速较快,前车副驾驶位上突然扔下一个矿泉水瓶,来不及反应的他只听“扑”的一声,倒车镜上已经都是水。“这还算好的,只是虚惊一场,我一个朋友就惨了,走高速时前面突然飞过来一个塑料袋,他躲避时车子失控撞到护栏上,结果车毁人亡。”张先生表示,“车窗垃圾危害太大了,现在车多,新手也多,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新手很容易出事故。”

    河北省交管局日前发布的2013年全省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表明,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未按规定让行、无证驾驶、超速行驶、逆向行驶、酒后驾驶仍是引发我省交通事故的六大主因。六大主因引发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整体占了总数的70.7%和71%。其中,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就是我们常说的交通陋习。此前发布的2013年前三个季度河北省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显示,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9.95%、32.4%。

    “可以说,每一种不文明驾驶行为都透着‘血腥味’。”邢台交警支队宣传科副科长黄鹏认为,抢行、别车等不文明行为,造成了路面30%甚至更多的拥堵,诱发的交通事故更是惨痛。

    踩油门进入汽车社会,车德却被落在了后头

    截至目前,我省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已超过20辆,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判别,已经迈入了汽车社会。但人们身边层出不穷的不文明行车现象,显示了车德的养成速度比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慢得多。

    “交通陋习是汽车文明缺失的表现,而文明的养成需要时间的沉淀。形象地说,我们踩油门进入汽车时代,车德却被落在了后头。”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牛学勤认为。

    “汽车文明的养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刘胜说,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章,引导和约束人们的交通行为;其次,要指导各地做好交通现状研究分析,准确预测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城市的管理经验、教训,编制交通安全管理发展规划,确保交通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三,要加强交通文明宣传,切实提高人们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同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广泛传播文明交通理念,倡导和助推“争当文明驾驶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牛学勤则认为,让大家讲车德,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但根本上还得靠自觉。“要逐渐提高参与者本身的文明程度。让大家树立文明行车意识,意识到开车并不是自己的事,而是会影响到大家、甚至他人生命的公共行为,将遵守车德从被动执行逐渐转变为自愿执行。”

相关新闻

邯郸第四届文明交通“五十佳”评选揭晓

2014-01-22 17:44:21

有数十万市民参与投票的2013年邯郸市第四届文明交通“五十佳”评选活动,于近日揭晓。评选活动内容包括“十佳文明执法交警”、“十佳文明驾驶人”、“十佳文明交通市民”、“十佳文明交通使者”、“十佳文明交通志愿者”及“十大交通陋习”。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