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梦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3-10-26 18:48:40  责任编辑:张娜

    ■ 庞金周

    跨过流年的时光,那些孕育在泥土缝隙里的梦想正在发芽生长,淬炼出生命和田野的价值,延伸着祖先的荣光……

    我的家乡是沂蒙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记忆中的家乡是贫穷的,凌乱散布的土坯房是那个年代农村最基本的构造,各家各户笨重的大木门转动时“吱吱呀呀”的响声构成了那个年代的乡村音乐,窗棱上乱舞的破碎窗纸则低鸣着农村贫穷的哀歌。乡农年复一年翻弄着几座丘陵上略显贫瘠的土地,艰难地生活着。

    村东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那是村庄唯一通往外界的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是对它最恰当的写照。就是这样一条路,却承载了故乡人走出去、摆脱贫穷的梦想。小时候,我常常依偎在姥姥身旁,听她讲述苦难的过往,姥姥告诫我:“小啊,你要好好学习,等将来走出去,有出息了,就可以不用在这里受苦了,就能顿顿吃白馒头,天天吃饺子了”。“天天吃饺子”就成了那个年代的故乡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最直白表述。

    后来出门求学,离家乡越来越远,当初决绝想要逃离的脚步也逐渐变得迟缓。世界都在变,包括我,包括家乡。出门在外,对家乡的了解最多的就是通过电话里妈妈的描述,每一次我都会听得很仔细,生怕遗漏一丁点儿的变化。我怕忘了故乡,更怕故乡忘了我,尽管逃离那里曾是我的愿望。“村西头建了一个石子厂”,“咱村里开张了一个大型超市”,“那条泥土路啊,听说要修成柏油路啦”……每当听到这些消息,我心里都是满满的欢喜。

    20多年来,中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一次归乡,家乡都能带给我一些惊喜,每一次归乡也都成了对家乡的一次重新审视。如今回到家乡,也许真的是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那些从前的记忆和现在的模样交织在一起,自己都觉得有点恍如隔世。 以前的房屋又破又旧,现在的瓦房又宽又亮;以前交信要翻山越岭,现在电话连万家。最让我惊喜的就是那条“稀泥路”了,如果不是旁边那块带有村名落款的路碑,我真的不敢相信脚下延伸的阳光大道就是那条曾经泥泞不堪的乡间土路。

    路两边建起了各种小工厂,纸板厂、服装厂、家具厂、食品厂等等,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村民,如今整理整理行头,打点打点发型,正儿八经地上班啦!曾经因贫穷而产生的压抑烟消云散,姥姥当初“天天能吃上饺子”的梦想早就实现了。姥姥已近90岁高龄了,我每次回家,老人都特别兴奋,有时候还会坐在她身旁,聊过去的事情,姥姥笑着说:“ 现在农民种地不仅不用交税,国家还给你补贴;病了,国家给你报销;老了,国家给你养老金。呵呵,现在的国家真是好啊,要是搁过去啊,这些想都不敢想啊”。

    故乡的变化是整个国家变化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奇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当前我们都在热烈讨论中国梦,可壮美辽远的中国梦也是需要根系来滋养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可喜的是,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给予大量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才像姥姥一样实现了“天天吃上水饺”的梦想,这个梦实现了,前方还有更美的梦境在等着他们。

    (作者系广东海洋大学学生)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