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笋人生———记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张笋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3-08-23 10:58:41  责任编辑:张昭

  虽然没有正式上班,但张笋仍时常到医院给患者做检查。 刘会宾摄

  □记者 薛惠娟 见习记者 孟然 通讯员 陈江文

  经历严冬,娇嫩的春笋冲破冻土,显示出生命的力量——— 7月23日,我们采访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一科副主任张笋时,第一感觉就是名如其人。

  “上周复查说我脑部的肿瘤没了,这不头发也快长好了,很快就可以重新上班了。”张笋从容地谈到自己的病情,言语中流露出对工作、对患者的牵挂。

  生命如笋:顶压破土,顽强生长

  张笋是在手术后7天出院的。待身体恢复些,她就要求回科里上班。

  老病号马金重因脑干梗塞复发又来住院了。7月23日早8时,在家里再也坐不住的张笋来到病房,走进神经内科10病室。

  63岁的马金重住在27床,张笋一进门他就认出了她。“上次恢复得挺好的,怎么又复发了?吃饭怎么样,喝水呛不呛?来看我的手指,有没有重影……”

  张笋笑着边问边让马金重躺下来进行检查。然后拿出听诊器听听,用叩诊锤从头到脚进行敲击,查看患者的反应。“没大问题,就是要注意休息,保持好心情,这样好得就更快了。”听张笋这么一说,马金重高兴地从床上坐起来。

  走出10病室,同事魏士贤提醒她:“别累着,休息一会儿吧。”她摆摆手,径直向下一病室走去。

  离开岗位几个月,她这次回来感到分外亲切。

  去年6月24日,张笋在工作中突然持续两分钟说不出话。经CT检查发现,她脑部有异常,此后失语症状也偶尔出现。

  “病该治就治,趁我还能坚持工作,就要去治疗更多的人,挽救更多的生命。”她边坚持工作边吃药观察,出诊、查房从没有落下。

  “工作时间没变、患者数量没减,跟以前一样。就连那爱笑的性子也一如从前。”她的学生闫佳兰医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其实,作为科室的副主任、医疗小组的组长,张笋一周只需要出两次门诊,不用天天查房。可她仍坚持每天查房,新旧病人都要走访一遍。

  今年2月,她被确诊患有脑部胶质瘤,病情已非常严重。

  此时的张笋,仍是如此的淡定。2月19日,她像往常一样查房。快下班时,她把自己负责的23位患者的情况向同事交待清楚,并委托神经内一科主任王雪笠替自己出第二天的门诊。

  第二天,她就要接受手术。由于肿块紧贴着语言中枢和运动神经簇,手术风险极大,有可能导致全身瘫痪和不能说话。

  “我不畏惧死亡,但我同样渴望生命。因为我的病人还需要我,太多的事情还需要去做。”带着这份执着和牵挂,张笋接受了手术。令大家欣喜的是,手术非常成功。

  “这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我刚41岁,是人生中干事业的最美好的年华,一定会好起来的。”张笋指着桌上一大堆书说,几个月来神经内科领域有了很多新知识,自己还错过了几次研讨会,得抓紧补课。

  在医生办公室里,有一棵幸福树。据同事们讲,那是张笋捡回来的,当初快要旱死了。如今,这棵树已长得郁郁葱葱。大家都说,这就像她的生命一般是个奇迹。河北新闻网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