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张家口)王启:无怨无悔的真情人生

14年前,怀安县谢家窑村村民王启义无反顾地赡养起与他毫无血缘关系孤寡老人王德本。

王德本患有痴呆症。1998年,与他相依为命的二哥去世,王德本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王启得知后,毅然将老人搀到自己家中赡养起来。当时王启的两个孩子正念小学,妻子患病常年服药,他自己也因胃病住院半月之久,在村里属最困难户。但是面对孤苦伶仃的王德本老人,这个坚强的汉子哽咽道:“我困难不假,但至少能靠双手活下去,可王德本老人没有任何财产,仅剩的一点粮食不够吃半年,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活不下去吧。我也是党员,应该做这件事。”

“他竞连个侄男半女都没有,无依无靠,我要赡养他一辈子;他没有劳动能力,自己无法生存,我要爱戴他一辈子;他可怜至极,孤苦伶仃,我要孝敬他一辈子。”王启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如是表示。

14载如一日,在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如同和煦的春风吹拂心田,如同绽放的玉兰沁人心扉,如同久旱的甘霖滋润心灵。王启就似这般的春风、玉兰和甘霖,他用大“善”浇铸人性的光辉,用大“爱”谱写人生的感动,用大“孝”铸就真情的心路。

“不是亲人,我要把他当做亲人”

怀安县西南20多公里外的头百户镇青峰山麓,坐落着一个小山村——谢家窑村,在村北头一处破旧又显疮痍的院落中,我们见到了王德本和王启一家人。今年已至古稀的王德本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谈到现在的生活,老人溢满了幸福和真情:“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呀,王启俩口子待我可好了,亲生儿女莫过如此,我脑子有毛病,不会说,就知道他们是天底下最好的人。”看着亲如一家和听完他们的故事后,我们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原来,出生在这县西沙城乡王龙庄村的王德本,在家排行最小,上有两个哥哥,在他六、七岁时父亲病故,随母改嫁后到了张家口。数年后,母亲也撒手人寰。户口已迁至谢家窑村并都过着单身生活的大哥王德荣、二哥王德华便把他接到了家里。然而这种平静、单调的仨人生活分别在上世纪被打破。八十年代大哥去逝后,王德本有二哥的照顾,日子还能过得去。可当时光的年轮定格在1998年阳春三月的时候,他刚过六旬的二哥也溘然离世了。就在王德华弥留之际,他的最大牵挂就是患有痴呆症的弟弟王德本,颤颤抖抖地握着他的手叨叨絮絮地说“我死后,就没有一个亲人管你了,又不会劳动,你可怎么生活下去呀!”时醒时呆的王德本,看着二哥无奈地离开人世的样子,十分地茫然、迷惘。

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启,祖祖辈辈在谢家窑村掘土而食,筑窑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村百姓那种最普通、最简单、最朴素的生活。时任村支委的王启对这个只有60多户、常住实际人口90多人的家乡山村是再熟悉不过了。自然,王德本的状况他不只是清楚,而且更多得是牵怜、同情。当无限的牵挂、怜悯、同情与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时,碰撞出来的火花便是大“善”的光环,迸发出来的人性便是荡气回肠的大善人生。意在善,贵在行,王启直奔王德本家,搀扶起时年56岁的王德本径直走向自己的家中,把他当作长者、父辈赡养起来。

“老人太可怜了,没一个亲人,没一点生活来源,不管他,那就意味着等死。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我的父亲王忠信20年前就过世了,在我心里,早已把老人视为自己的父母来看待了。”王启深情地说。

“王启这孩子,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朴实、真诚、勤劳、憨厚、善良。他把王德本老汉当亲人赡养,说到根上,是这孩子有颗金子般的善心噢!”年过七旬的村民谢有富老人如是评价。

非亲非故,又没有丝毫的连带关系,王启的行为诠释得便是中华最传统的美德——善心无界,善举无疆。

善,让他们心手相牵;善,让他们亲如一家。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金卫卫】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