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泄柱”不应是减压的唯一办法
河北新闻网
2011-08-26 10:56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诚意
【字号

本站搜索

    3个2米多高的柱子外裹着一层黑色的海绵套,写着 “每年约1824分钟,你在站台上等待别浪费来打几拳吧”等广告标语,充满着运动感,据说这是让候车的乘客用来“发泄情绪”的——日前在上海市中心一座地铁站内出现的这几个 “特殊柱子”,立马吸引了不少网民的热议,众多乘客也不约而同地将其称为“宣泄柱”。

    对于这3个特殊柱子的样式,无论是否属于一种商业广告的 “创意”,或者是否体现一种 “娱乐环境”,武断地予以斥责,都是欠妥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把它们“命名”为“宣泄柱”?又为什么要“宣泄”?

    这些年有一种说法甚为 “流行”。说是当下一些职业人,尤其是年轻白领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甚至有的“抽样调查”还抛出数据论证,占多少多少比例的人处于压抑状态,引发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反应,占多少多少比例的人已经可以算是精神病人……这些个“论据”似乎要证明一个“论点”:必须或只有通过“宣泄”,才能“缓解压力”,“有利健康”。于是,类似“宣泄柱”这样的东西也就“顺势”而出了。

    诚然,国内外科学界确实有用“宣泄”帮助他人进行情绪疏导的“理论”。事实上,我们身边也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情绪发泄而提振精神的现象。但是,“宣泄”的目的是什么?归根到底是为达到人的心情舒畅吧。因此,除了用往柱子上“打几拳”来实现这一目的外,我们是否还有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呢?

    我们更可以心平气和。首先要有一颗平衡和谐的心。庄子说“心莫若和”,是讲没有和谐的人格,即使是天下太平,也会身心乖错。“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荡的人则心平气和,乐观向上;常戚戚的人则心理失衡,低沉犹豫,甚至怨天尤人。具有和谐之心,才能有全面发展的人格,才能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才能不为外力所扰。内心和谐,是心平气和人格的灵魂。

    当然,心平气和有一个“度”,既不要过分,又不要不及。人经常处于两极两难之中,从生存说有生死安危;从命运说有顺逆盛衰;从名利说有荣辱得失;从情感说有喜怒哀乐。人的修养若能达到临危不惧而又居安思危,胜不骄而败不馁,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像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像老子说的“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自然心平气和、心健神康。

    总之,经常反思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完整自我,心平气和应是我们天天必修的课目。但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又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心平气和的人格依赖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没有和谐社会,和谐人格就没有前提和条件,就没有现实基础。所以,我们的自我完善,也不是像古代先贤那样,离世独居,闭门自省,而是特别重视实践,强调在参加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塑造自己和谐的人格。

    再回头来说“宣泄柱”。其实,帮助人们疏导情绪也有很多办法,不一定非用“宣泄柱”,比如也可用“快乐吧”的形式,划定一定的区域,搭起一个简单的棚子,让公民在这里玩玩扑克、听听音乐、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侃侃大山……有很多健康阳光的疏导方式。何况,在地铁这样的公共场所弄出这样疑似“暴力宣泄”项目,似与公共文化的健康也不那么协调。

    总之,可以宣泄,更可以心平气和。这应是我们倡导的一种公共文化取向。(鲁军)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