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时评:体育塑造青年健全人格
河北新闻网
2011-08-09 21:3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谦
【字号

本站搜索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体育专电(记者李丽 赖少芬)再过30天,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再次来到中国。生命在于运动,大运赛场上的青年将对这句话作出最生动的诠释。

  运动场上的年轻人是最美丽、最有朝气的。一直以来,体育以独特的魅力感染无数人。体育教人奋勇拼搏,也教人公平竞争;叫人敢于争先,也教人团结协作;教人享受胜利,也教人接受失败。

  体育并非只是强壮身体,更塑造进取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体育一直有着健身和强志的双重功效。在中国人被冠上“东亚病夫”之称的时代,有识之士兴办体育团体,推广学校体育,发挥了“自强”和“鼓民力”的作用。

  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以“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描述体育的功用,并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在他之前,梁启超也强调过,有了健康强壮的体魄才会有坚忍不屈的精神,并认为“中国民族之不武”,因此才会“二千年来,出而与他族相遇,无不挫折败北,受其窘迫”。

  但如今,代表着国家未来和希望的青少年、这个比任何人都更需要体育教育的群体,却出现了远离体育的苗头。

  中国历史上有“重文轻武”、“重智轻体”的传统,因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维一直顽固地存在于教育体系中。体育这个词,本是“舶来品”。

  新中国成立后,对青少年的培养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然而,在升学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下,在顾及安全怕担责任的考虑下,体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日益被边缘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了保证青少年“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但冬奥会冠军杨扬等人大代表纷纷表示忧虑:“每天一小时”太容易被偷走了。

  网上流传韩国中小学生大雪天赤裸上身在雪地里匍匐的照片,引起震撼。中国的家长更多的是让孩子坐在有空调暖气的房间里学奥数。

  体育应是一种生活方式,从小开始贯穿人的一生。英国的孩子,与父亲一起踢球和看球,是最重要的人生经历;中国孩子与父母更多的交流可能是在去各种培训班的路上。西方校园里,“书呆子”被人看不起,橄榄球场上的四分卫才是校园偶像;中国是成绩好的孩子往往能得到更多宠爱。

  体育教育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一定程度的缺失,或者也是目前中国青少年被认为相对缺乏冒险精神、协作精神、创造力和抗打击能力的原因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在多方呼吁下,校园体育日益受到重视,中国青年的体育意识正在觉醒。西方流行的极限和野外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正在中国年轻人中萌芽,跑酷、乐活、驴友等词汇日益流行。这些“野蛮”的举动,或者正是文明之精神的反映。

  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反过来说,体魄孱弱,则精神孱弱。

  让体育精神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缺少了体育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缺少了体育精神的民族精神,将造就病态的国民。体育的缺失,将最终威胁国家竞争力。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