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90后记者团成员:林凡凡采访感言

林凡凡(右一)和同学们一起采访孙革老人。

作为“无字丰碑,红色90后”采访90位共产党员活动的一名记者,我于2011年5月19日,去往保定市安新县大张庄采访原雁翎队副队长孙革老人,此行的目的是深入有着深厚革命传统的白洋淀地区,采访革命老前辈,学习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

5月19日上午10点左右我们临时组成的采访小组到达安新县城,安新县城和中国东部地区的一般县城差不多,有几条主干道,一两条商业街,随处可见的是当地白洋淀酒和嘎子酒的广告,还有就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羽绒业企业的广告。从县城坐车再往本次采访的目的地大张庄走,景象又大为不同,公路两边随处可见的麦田,苇塘,正在耕作的当地农民随处可见,进入大张庄,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路两边的羽绒厂和其中飘来的羽绒原料的气味。大张庄在当地算是一个比较的的村子了,但是司机师傅说开车进去会有困难,果然到了一个胡同口,道路陡然变窄,我们于是下车步行去找孙革老人家。

到了老人家里,老人的家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孙革老人已90高龄,但是精神还很不错,在客厅的沙发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老人说话带着一股浓重的冀中口音,但是说起话来声音还是很铿锵有力的。当得知我们小组的成员来自河北大学时,老人首先表达的是对我们殷切的期望,他说我们是国家的财富。从采访前准备的资料上了解到,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可以从他身上明显感觉到他对知识,对学问的重视,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身边的老人、不论是文化水平高低,对有知识的人其实是很看重的,他们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国力羸弱,外敌入侵,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旧时代,因此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强国梦,都希望国家能够强大起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孙革老人对我们的期望和老一辈对我们的教诲中,我们能感受到当代的大学生身上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责任重大。

在之后的采访中,老人反复提到了共产党和毛主席。带有一种那个年代的人对于党对于毛主席特殊的感情。这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体会到的,现在的年轻人都讲究时髦,热衷于流行,很少有人有什么信仰,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特别是90后一代,许多人都已经20出头,但是还是拒绝长大,这一点其实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时代在变化,90后一代的年轻人也在长大,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和共和国草创时期的艰苦岁月,成长的过程基本上是一帆风顺,没有时间自己思考,就已经被这个时代的光怪陆离,被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所淹没。我想这个也是这次组织90后记者采访老共产党员、抗日老英雄的一个目的所在吧。从孙革老人身上我所了解到的绝对不仅仅是他们当年战斗的情境,不仅仅是战争的紧张刺激,而更多的是他们身上那种精神,那不是一种假大空、玄奥难懂的精神,而是最朴素、最实在的情感。首先是他们对国家,对家园的热爱,那种热爱是根植于这片土地而融进他们血脉的东西,不像今天很多同学一提到自己的家乡,就为自己家乡的名胜名吃而自豪;其次是他们的责任感,孙革老人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一句是“有困难,共产党员冲在最前面”。这句话包含的朴素的责任感,牺牲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毕竟战争年代的“困难”往往意味着牺牲,老共产党员身上的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到今天还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有就是老人身上乐观豁达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当讲到打包运船的战斗他咬掉敌人指挥官一只手指的时候,他讲到战友曾说他嘴上的血迹是红嘴油的笑话。从中我能感觉到,当年这些战士身上的年轻活泼,在能么艰苦的条件下没被困难吓倒,还能苦中作乐,同时也能感受到战友间兄弟般的情谊,给我的启示其实很简单,就是面对困难的那种乐观精神也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信心。

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的采访结束后,我们采访小组带着深深的触动离开了老人的家,今天的所闻所见,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90后记者团: 林凡凡/文)

【责任编辑:兰菲】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