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诈捐事件是真是假?那些明星陷入诈捐丑闻!
河北新闻网
2011-04-26 17:5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郭凯
【字号

本站搜索

    

成龙承诺援建北川中学的新闻曾在报纸上刊登

    成龙诈捐传闻被指不实

    新浪网据此采访相关人士核实,该人表示:“成龙大哥从来没有不兑现过诺言,但对于此次不实传闻将在随后有进一步回应。”

    日前,有记者致电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询问成龙是否在5月11日的活动上承诺过捐赠。刘亚春沉吟了一会,清楚地回答:“是。”他强调:“但我们从未收到过这笔钱。”

成龙“诈捐”风波再曝慈善之困

“然诺重,君须记。”目前,尚不清楚成龙究竟为何不履行捐献承诺,但毫无疑问,成龙已经陷入了诈捐风波,不少网友愤言痛殴,指责成龙沽名钓誉,“不想捐就不要打着捐款的旗号,宣传影片,既然想当君子,就应该恪守承诺”。

    成龙陷入诈捐风波,也许非其所愿,也许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客观原因,甚至也许他不慎把这事给忘了。但不管什么原因,都是一种多输的结局――北川中学未收到捐赠,成龙声誉大跌。此外,此举也对当下并不成熟和健康的慈善生态带来冲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名人诺而不捐的现象可谓多矣,名人作为公众人物,一旦言而无信,将会产生恶劣的示范效应,客观上就怂恿其他人诺而不捐。

    由此,笔者想到了章子怡。章子怡方面对外宣称为汶川地震捐了100万元,但网友登录中国红基会的网站查询,发现章子怡实际上只捐了84万元。在舆论压力下,章子怡补齐了相差的16万元,其经纪人也出来道歉,但并未平息喧嚣舆论,迄今为止,章子怡尽管多次危机公关,并积极参与慈善,但仍然背负着沉重的“诈捐”阴影。

    其实,无论是章子怡还是成龙,乃至于此前的余秋雨,他们面临的诈捐风波,都不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例,实际上折射出了沉重的制度性之漏。其一,的确有一些名人、企业家或富人,利用慈善来扩大自身影响力,博取美誉,这其实无可厚非,但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在达到目的后,弄虚作假,诺而不捐。据报道,1998年洪灾6亿捐款,一半未到位;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中,某省收到1.06亿元承诺捐款,但实际到账仅7383万元。可以说,“诺而不捐”、“诺而少捐”俨然成了潜规则。这种开“空头支票”的做法,无疑极大伤害慈善事业和公道人心。

    诺而不捐既与一些捐款人心怀“鬼胎”有关,也与监督不到位有关。章子怡诈捐事件发生后,全国政协委员杨澜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捐赠并不是说明星唱唱歌、承诺一个数字就行了,应当建立更为完善的监督机制”。诚然,无论是名人捐款还是非名人捐款,在其承诺后都应引入监督机制,这样才会减少诺而不捐、诺而少捐的现象。

    据悉,湖南拟制定募捐管理条例,“诺而不捐”将要吃官司――捐赠人不履行捐赠合同或者捐赠承诺的,募捐组织应当向捐赠人追索;追索未果的,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依法提起民事诉讼或申请仲裁。而今年4月20日的《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特别节目》的晚会,明确提出,善款要先到账,企业才能举牌,即企业的捐赠资金在接受捐赠的公益机构确认到账后,凭捐赠发票领取晚会门票才能在晚会上举牌亮相。

    在英美等国,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原则:“允诺禁反言”,即允诺后不得翻供或不得自食其言,允诺人所作的赠与的允诺或无偿的允诺具有约束力,须加以强制执行。这一原则同样可以为我所用。

    慈善事业被称为“玻璃缸里的鱼”,惟其透明,才能提升人们的信任和慈善热情;慈善事业同样在丈量着社会进步和见证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指数,正因此,我们既要呵护人们的善心和不断提高慈善品质,也要强化监督,避免慈善成为被利用的工具。减少诺而不捐、诺而少捐,既需要构建制度,也需要涵养整个社会大环境。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