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后续报道
无私大爱催发“80后”的反思:“做个心中有爱的人!”
河北新闻网
2011-04-22 01: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瑾
【字号

本站搜索

    河北农业大学果树93(01)班毕业生坚持抚慰和资助已故同学父母,震撼了无数在校学子的心,也引发了80后、90后网友关于责任和价值观的热烈讨论。

    唤醒大我意识责任成就大爱

    对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的感人事迹,无数学子用“震撼”、“洗礼”、“重新认识”、“感同身受”……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内心的感受———

    “以前提到责任、承诺,感觉挺虚的,虽然也听说过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但总觉得离自己太远。”4月21日,河北农大大三学生韩圣君深有感触地说,尽管来自农村,但由于缺乏活生生的例子,所以对有些先进事迹总感觉有距离,对于就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事迹,“一开始觉得太不可思议,后来就觉得自己这么渺小。其实责任成就大爱,只要有责任感,人人都能为他人奉献一份力量。”“那天我忽然在想,如果同样的遭遇发生在我的好朋友身上,我会怎么办?他家里的父母谁来照顾?是照顾一两天,还是一两年?”河北师范大学20岁的牛如海(化名)告诉记者,他是家中的独生子,自小父母宠着、爷爷奶奶娇惯着,还时常跟家人发脾气,使性子,觉得过得挺舒服。那天重新读到“15年照顾”这几个字时,不禁浑身一颤,“其实爱是一种信仰,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勇敢的担当,源于无私的奉献,是一种大我大爱。”

    采访中,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提到“责任感”三个字,并认为真爱、孝顺、坚持的基础是责任感,只有当一个人的责任感转化为无私地行动,慢慢感染到周围许多人时,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才能形成。这,在责任感、价值观遭遇挑战的今天,尤其弥足珍贵,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的触动极为深刻。

    反省自身缺失感悟道德诚信

    河北农大毕业生的事迹,深深拨动了年轻人的灵魂。此事在网上的议论,呈现出凝重和理性的特点。80后、90后的网友们将其称为“春天里最暖人心的故事”,留言不乏自我反省———“80年生人,今年30岁,是该立一立了。大家都说80后自我,对此我这个30岁的80后不否认,但请问这是怎么形成的?家庭因素、社会环境、教育体制……”30岁的豆瓣网友“流沙河”言辞显得犀利,“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事迹的意义,在于一种雄浑而简单的存在,无私利、不功利,是一群心中有爱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当然,也希望大家是……”“从约定到践诺再到守诺,淡淡的温情中始终贯穿着默默地坚守,令我们这些年轻人肃然起敬!”搜狐80后网友“凹凸漫”留言说,身边的年轻人常常以出名出风头为能事,对诚信不屑一顾,河北农大学子的事迹昭示着传统文化中诚信的美德,并且和当代奉献精神完美结合。“传统美德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百度贴吧内,一位叫“令狐不冲”的90后网友留言说,“河北农大学子的行动,是对爱和诚信的信仰,它告诉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在快餐化的当代社会更加需要。”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