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顺:在自家宅院看护8座烈士墓
河北新闻网
2011-04-02 08:59
来源: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诚意
【字号

本站搜索

这是一座极不寻常的农家宅院!

清明节前夕,当记者走进高碑店市梁家营乡湛杨庄村五保老人杨文顺的宅院时,被深深震撼了:院中,埋葬着8位烈士,竖着9块烈士纪念碑。73岁的孤老杨文顺,已与这些烈士的英魂朝夕相伴15年。

“这位烈士叫张文生,是当时村党支部的宣传委员,爱说爱笑,很有文采;这位烈士叫崔贺先,是文书,牺牲时才22岁,被敌人用铁丝绑住,投进了冰窟窿里,直到第二年开春才找到尸体……”穿行在墓碑间,杨文顺动情地给记者讲述着。

杨文顺告诉记者,湛杨庄村党支部是原新城县城北成立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解放战争时期,湛杨庄村党支部的骨干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发展新党员,带领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时任国民党新城县保安大队司令王凤岗把湛杨庄村党支部视为眼中钉。1946年1月,正值春节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王凤岗掌握了湛杨庄村党组织的名单。一天深夜,敌人偷偷潜入村庄,逮捕了8位党组织骨干,当夜就投进了村边紫泉河的冰窟中。8位干部全部壮烈牺牲。

8位烈士当中,有一位是杨文顺的父亲,时任中共湛杨庄村党支部书记。那年,杨文顺才7岁。遽失亲人的撕心裂肺的痛楚,让他刻骨铭心。“腊月二十三,北风吹得欢。王凤岗的四大队,悄悄来到我村边……”说话间,杨文顺老人不觉又轻声吟唱起了当年村里流传的歌谣,泪水涟涟。

烈士们牺牲后,遗骨原本被家人收回,分别葬在自家的祖坟。1996年,杨文顺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把8位烈士都迁葬到自家院子里。

“分散埋葬祭扫烈士墓时不方便,更主要的是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后人的作用。”杨文顺解释说,作为一名上世纪60年代就入党的老党员,他一直想为村里做点事儿,思来想去,觉得就这件事自己能做,而且很有意义。

在征得其他烈士后人的同意和支持后,杨文顺开始为迁建烈士墓忙碌起来。为了筹集所需经费,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又一咬牙,卖掉了院里120棵长了十多年的大杨树。在他的感召下,梁家营乡全体党员纷纷捐资,很快筹集了3万多元。杨文顺不仅主持完成了8位烈士的迁葬,还找人为烈士们一一刻碑,并且加树了一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主碑树在中间。一个小型陵园很快建成。从此,杨文顺便与烈士英魂朝夕相伴。夏天草木茂盛,他顶着太阳割草,不让青草埋没烈士墓冢;冬天风雪频仍,每次雪后他都把烈士墓的积雪清扫得干干净净。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小陵园的存在。清明,有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祭扫烈士墓;“七一”前后,村里的新党员会集中在烈士墓前宣誓。他为同学们讲述烈士故事,教育他们珍惜美好生活,学好本领,报效国家;他谆谆教导年轻党员要牢记党员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个小陵园发挥的教育作用不小哩。”湛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振河告诉记者,2009年村里建设新的党支部办公室时,一度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是杨文顺无偿提供了一块宅基地,解了燃眉之急。党支部办公室就建在烈士墓附近,哪个党员从烈士墓前经过,都能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15年朝夕共处,杨文顺已经习惯了与烈士墓相伴——— “每天打开房门,看到烈士墓冢,心中就有一股温暖,感觉好像他们永远与我在一起。”所以,当听说高碑店市准备把所有的散葬烈士迁葬到市烈士陵园时,杨文顺起初怎么也想不通。但经过市民政局做工作,他很快理解并决定支持:“集中到市烈士陵园肯定能够更好地保护烈士墓,能让更多的人受教育,我举双手赞成。”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