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打拐,如何理性推进社会建设
河北新闻网
2011-02-17 16:30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丁宁
【字号

本站搜索

    ●正当有人担心微博民意的 “代表性”和 “深入性”时,“微博打拐”用一次切近普通人生活场景的实践,呈现出一幅流线型的传播图景。这还只是一次素朴的实践。如果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能形成一种开明平和、不浮不躁、彬彬有礼、诉诸理性的氛围,相信将为开时代之风气作出示范。

    也许,一向热心发声的于建嵘教授未曾想到,一个由他在农历新年间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行动,会成为人们年后聊天时的热门话题。而如今,在各种现代传播方式的推波助澜下,这场低调起航的解救行动,已获得了全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与持续关注。连很多向来 “只转帖学习,不发声议论”的微博主也纷纷显山露水,直言“为了孩子,对不起,刷屏了”。 

    事实上,对于这场在短时间内迅速凝聚起热情与共识的公益行动,一开始就不乏审慎的旁观者。也难怪,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件,网上口碑营销产业逐渐成形。当人们面对各种名义下的公益行动、品牌宣传、个案炒作、危机公关、谣言传播时,只好强作冷静。具体到此次 “微博打拐”行动,很多网友一开始就心存顾虑,如果自己盲目随手拍照,会不会反而弄巧成拙、打草惊蛇?会不会侵犯乞儿和家人的隐私、肖像权乃至最基本的讨生活的权利?究竟如何做,才能把力道使向要害处,在安全解救乞儿的同时,有效打击犯罪团伙?

    好在,在参与信息披露与观点互动的微博中,一直有理性在同行:网友们为拍照技巧、乞儿保护、孤儿流浪儿救助建言献策,人大代表们主动上网收集民意、了解情况,各地公安机关、媒体学者纷纷行动起来。而就在行动才启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节点上,作为发起者的于教授本人倒是先冷静了下来。他在呼吁媒体降温的同时,希望大家能把当前的这项行动视为“一件长久的事业”,“理智而有序地”推进相关工作,最终“促进国家的制度建设”。这份自觉的警醒不仅为此项行动赢得了更多的认同,也使这次全民行动与众声喧哗中常见的炒作保持了距离。于是,人们将思考力投向了一个更深的层面:以此次“微博打拐”为代表的公民行动,能否成为更好推进社会建设的契机?

    其实,早在微博在去年风光坐拥“最具潜力新媒体”之美誉时,就有人一针见血地戳向了微博的软肋:有速度,无信度;有宽度,无深度。总之,信息质量无保障,在突破“网络民意”固有短板方面,新意欠奉。比如,它或许能聚拢一批网络积极分子的意见,却未必能代表全体网民的意见;它或许已成为不少年青一代发表观点、分享知识的首选,却未必能代表全体民众,尤其是吸引到中老年朋友的关注;它或许开辟了一条扎根于民间、可迅速传递与互动公众意见的渠道,却极可能被不怀好意者利用甚至滥用,等等。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