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先限公车 公众心理松动

2011-01-25 17:24:37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郭凯
公车已成为交通拥堵的重要制造者。

 治堵如何赢得公众理解   

    继北京之后,广州也于日前推出治堵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方案提出的治堵招数,无外乎两个方面,一“建”一“限”。所谓“建”,即加强城市规划,突出公交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所谓“限”,核心是通过经济手段,限制机动车过快增长。在大方向上,广州的治堵思路与北京并无二致,区别主要在于限制手段和严厉程度稍有不同。广州的限车措施主要有,将适时适度提高停车收费标准总水平,增加机动车使用成本,并借鉴国外城市经验,研究收取拥堵费可行性。(1月24日《广州日报》)

    广州治堵方案的主要亮点,在于不限制私家车上牌,取消中心城区限制外地车的措施,并新增了限制公务车的内容。此前,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与广东政协各界别委员代表座谈时,已经透露了这一政策取向,广东治堵不会限牌,要先拿“公车”开刀。应该说,不限制上牌、取消对外地车的限制,同时把治堵和治理公车结合起来,一松一紧,体现了政策的公平取向,也表明了向公车顽疾开刀的决心,令广州的治堵方案更容易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

    从本质上说,无论是限制上牌,还是提高用车成本,都是对公民权利的部分限制。不过,为了解决大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维护更大范围的公共利益,这种限制有时是必须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限制公民权利的公共决策,尤其需要经过科学论证,能够证明这些措施确实有效;同时,还必须强调政策的公平性,不能损害基本的公平正义。用这些标准来衡量,限制私车上牌、限制外地车等做法,短期看似乎有效,但有违公平原则,因此,不应作为治堵的首选。

    既然要公平,理想状态下就应该一视同仁,为何强调要先拿公车开刀?这是因为,数量庞大的公车,已经成为交通拥堵的重要制造者,也是治堵无法绕过的问题。据统计,广州公务车的数量接近20万辆,占广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2%。因为公车消费由公款买单、公车私用现象普遍,公务车占用的公共资源往往比私家车高很多,仅是出于治堵的需要,公车也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此外,提高提车费、征收拥堵费等经济杠杆,对限制公车基本是失效的,因此,治堵必须与公车改革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取得实效。

    此外,既然限车是对利益的一种限制,按照权力伦理,公权部门和公共政策的主导者,也应该率先垂范,先拿自身利益开刀。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

    根据上述原则,广州治堵方案不限私、不限外,在保障公平上可圈可点,而在限制公车上,还需加大力度。目前的方案规定,十二五期间不再新增公务用车指标,并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仍未超出北京方案的内容。鉴于目前公车数量巨大且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对公车不仅要严格管理,防止私用,还应逐步减少公车,并将公车数量和使用情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既然广州已明确不限牌、不限外,那么减少拥堵的主要“增长点”,就落在了限制公车上。因此,应对广州限制公车的努力报以更多期待,这不仅是为公车改革探路,也关系到治堵能否取得实效。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治堵的成败,取决于“拿公车开刀”的决心和执行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