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提示:频道_原创专题>>专题>>2010全球地震大盘点>>其他地震>>难以愈合的伤痛——亲历海地地震灾区救援

难以愈合的伤痛——亲历海地地震灾区救援

http://www.hebnews.cn 2011-01-03 14:31 新华社
订阅河北手机报,新闻天气早知道!详情 http://mobile.hebnews.cn

    新华社巴拿马城12月28日电(2010重大事件亲历)难以愈合的伤痛——亲历海地地震灾区救援

    新华社记者党琦

    第一次见到联合国驻海地前最高官员赫迪·安纳比,是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总部大楼4层会议室。这位60多岁的突尼斯老先生温文尔雅、待人和善;第二次见到安纳比,是两年后在联海团总部大楼废墟前。老先生的遗体被白布包着、绳子捆着……

    正是在两年前接待新华社记者的同一间会议室,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安纳比与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4名维和人员以及中国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的4名官员会谈。一场里氏7.3级的强烈地震突如其来,他们全被埋在了废墟下。这场地震是海地200年来最严重的灾害。

    海地地震发生后,记者成为新华社派往海地现场报道的首批记者之一。站在废墟前,记者不敢相信这是两年前那幢大楼。5层、4层、3层全部粉碎性坍塌,中间一点空间没剩。大楼中100多位联合国官员,均没有生还希望。

    这仅仅是太子港的一幢楼。在新华社摄影雇员戴维·德拉巴斯的相机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张照片:数百具尸体,没有白布覆盖,一排排地码放在太子港总医院后的空地上。

    刚刚经历地震的太子港满目疮痍,断水、断电、断通信,机场关闭,几乎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记者和同事们从新华社墨西哥分社和巴拿马分社分头赶到海地。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先飞到邻国多米尼加,再由陆路历经34小时辗转抵达。

    没有住的地方,同事戴维在太子港机场停机坪的行李传送带上露天睡了4晚。余震频发,露天要安全得多。没有吃的东西,戴维饿了两天,直到太子港恢复通信,记者打通他的手机,见到面,他才拿到暂时充饥的面包。5天后,他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洗澡的水龙头。

    粗略估计20多万人死于海地地震。但是在太子港这个劫后余生的城市,没有过多的眼泪和哀号。赤贫、内乱、地震、飓风、霍乱、疟疾……海地人对于天灾人祸,已被迫“习以为常”。女人平静得麻木的眼神,孩童不谙世事的天真脸庞……他们的明天在哪里?

    如今,地震过去近一年,海地重建几乎毫无进展。总统府废墟无人修葺,震后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100多万灾民仍住在无水无电的临时帐篷中,脏乱导致霍乱横行。海地陷入深重的人道主义危机。

    海地地震是人类的灾难。在海地,每天都有人死于霍乱,海地人的家园仍是废墟。对于海地的苦难,人们能感同身受。大爱无疆,希望更多人能向海地伸出援手。(完)

责任编辑: 赵耀光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