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久强:“华夏第一炼钢工”
河北新闻网
2010-11-14 16:2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兰菲
【字号

本站搜索

 

■“只要刻苦学习、钻研,工人也能成专家”

1999年,“一炼”厂进行技术改造,要淘汰6吨小转炉,全部换成150吨氧气转炉。“3个星期后用新转炉出第一炉钢。”厂党委把这一重担“压”在了郑久强的肩上。郑久强深知这炉钢的分量。那段时间,他每天凌晨2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连吃饭也简单化了:方便面、凉馒头,什么省事就吃什么。最后一个星期,他干脆就住进了厂房,眼睛熬红了,嘴唇干裂了,人也变得黑瘦……

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星期后开炉那天,全厂人聚集在炼钢车间,目不转睛地盯着操作现场,郑久强一丝不苟地操作着点火开炉、调试设备、装铁用料……40多分钟后,飞溅的钢水滚滚涌出,在场的人都欢呼雀跃,而郑久强的眼泪也不由自主流了下来。焊条钢一直是唐钢的主打产品,过去一直沿用小转炉、模铸冶炼,不但产量小而且成本高,能否在大转炉、连铸工艺条件下实现批量生产?为攻克这一难关,厂里组织了两个攻关小组,但经历3次实验后都失败了。此时,郑久强又一次挑起重担。在查阅了50多本资料,做了近1万字的笔记,多次分析失败原因后,郑久强终于摸索出“两步脱氧法”,使产品正品率达到100%,实现了焊条钢的批量生产。

2004年,凭借精湛的技术,郑久强被唐钢聘为炼钢操作技能专家,享受高级职称待遇。“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只要刻苦学习、钻研,工人也能成专家。”对此,郑久强颇自豪地说。

■“我还年轻,不能老想着挣钱,应该有更高的追求”

“有危险我第一个上!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得对得起这个光荣称号。”虽然才35岁,可郑久强的党龄已有12年,12年来,郑久强始终像炼钢一样锤炼自己的党性。

一次冶炼中,郑久强突然发现炉嘴漏水,炉衬刷刷掉渣。如果继续脱落,炉体可能会烧穿,漏掉100吨钢水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爆炸事故。危难之际,郑久强十分镇静,他把大家分成两个组,一组搬耐火砖,一组和耐火泥。而他自己却毫不犹豫地披上一件浇过水的大衣,冒着1600多摄氏度的高温,把和好的耐火泥粘到炉嘴上。大衣袖子烤着了、衣襟烤焦了,他就让人浇上水;脸和手烤出了水泡,他就淋点凉水……经过40多分钟的如此往复后,炉嘴修好了,炉衬也补好了,而郑久强却累得晕倒在了炉旁。

2003年,唐钢超薄热带生产线建成后,出第一炉钢的任务交给了“一炼”,郑久强再次开始了夜以继日的钻研,最累的时候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可就在准备开炉的关键时刻,他突发高烧,医生要求他立即住院输液。可郑久强哪里躺得住,他拔下针头回到工作岗位,靠在椅子上坚持指挥……

“就凭你的资历和技术,到哪家民营钢铁公司干,一年还不开个二三十万元?”“见好就收吧,别那么拼命了!”面对亲朋好友的劝告,郑久强却答道:“我还年轻,不能老想着挣钱,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是唐钢培养了我,我的根深深地扎在这里,我要把青春和才智奉献给她。”

[人物心语]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是唐钢把我从一名普通炼钢工人培养成为全国炼钢技术比武冠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夏第一炼钢工’的称号属于唐钢这个光荣的集体。”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