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提示:频道_原创专题>>“不打针爷爷”胡皓夫 炮轰滥用抗生素>>头条>>胡皓夫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 不悔的人生追求

胡皓夫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 不悔的人生追求

http://www.hebnews.cn 2010-12-20 15:55 中国新闻网河北新闻
订阅河北手机报,新闻天气早知道!详情 http://mobile.hebnews.cn

    严谨的治学态度  不悔的人生追求

    ----全国著名儿科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任医师胡皓夫教授的先进事迹

    胡皓夫教授现任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卫生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儿科学会11、12届委员,《中华儿科杂志》8、9、10、11届委员,《中华急救医学杂志》、《小儿急救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儿科杂志》3、4届副主编,《临床儿科杂志》顾问,河北省儿科学会4、5届主任委员,曾任全国小儿感染性休克协作组副组长,河北医学院小儿传染病教研室主任,中华儿科学会小儿急救学组委员。

    胡皓夫教授从事小儿急救及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年,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曾主编《现代儿科治疗学》、《儿科学辞典》、《儿科汉英医学词汇》、《儿科学》通用教材;副主编《儿科急症医学》、《儿科急诊手册》、《儿科危重症医学》、《小儿中毒急救手册》;参编《诸福棠实用小儿感染病学》、《脏器功能衰竭学》;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医学科技进步奖3项。

    胡皓夫教授在儿科急症临床及科研实践中,由他主持制定的《儿科学》、《小儿内科学》、《现代儿科危重症医学》、《小儿感染性休克诊疗常规》在全国推广应用至今,并总结了小儿感染性休克抢救治疗十字方针和危重症简易评分,精悍实用受到好评。胡皓夫教授先后被评为省优秀教师、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为一位在小儿常见急重症的抢救、诊治领域均有高深造诣的全国著名儿科专家,胡教授始终把治病救人当作自己的最高使命。年过8旬,行医50多年来,他抢救的小患者无数,更有不少小患者被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找他看过病的孩子们都很喜爱胡教授,生了病都愿意找“胡爷爷”看病。

   “不打针的爷爷”

    在省儿童医院的一间诊室里,胡教授给患儿看病只需用听诊器听一听小患者的胸部、背部,看一看小患者的喉咙,便开出处方。小患者们很少哭闹,年龄大一点的,都听话地配合“胡爷爷”检查;年龄小一点的,听诊器靠近皮肤的一刹那咧咧嘴,刚要哭的时候已经检查完了。

    10岁的小子涵从2岁起就找胡教授看病,有时觉得肚子痛,就给“胡爷爷”打个电话聊聊天,聊完天肚子便奇迹般地不疼了。子涵妈妈说,孩子从两岁到现在,生病没打过一次针、没输过一次液,胡教授开出的药,孩子吃了就好,花钱很少。

    3年前,省会某事业单位的杨女士6岁的女儿一直高烧不退,打针输液都不见效,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胡教授,胡教授诊断完病情后只开了几服中药。杨女士将信将疑,孩子打针都好不了,仅凭几服中药就能治好孩子的病?没想到刚吃了两服中药,孩子的烧就退下来了。“从1990年到现在,我只给一个孩子开过一次肌肉针。那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暑假一个人在家看电视,不知不觉连喝了8包酸奶,导致中毒,送到医院时脸色惨白,脉搏微弱。我当机立断给她注射了一针并及时输液,从而挽救了孩子的生命。那是我近20年来唯一一次给小患者打针输液。”胡教授这样说。

    胡教授表示,5岁之前的孩子如果打针部位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神经瘫痪,消毒不严格还会引起感染。不仅不给孩子打针,如果不是很严重的感染,胡教授还很少让孩子输液,他强调,儿童用药应遵循“安全、有效、方便、经济、及时”的方针。去年1月9日,胡教授被卫生部聘为“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全国普及计划”专家。

    去年元月,河北省儿童医院传染科病房收治了一位患儿,胸透无水,诊断为右大叶肺炎。但治愈出院三天后,患儿复来就诊,诊断转为左大叶肺炎;X光报告:支原体肺炎。

    经过积极治疗不见好转,于是向胡皓夫请教,胡皓夫来了看病历、做体检,当即指示:“左侧有胸腔积液,马上穿刺。”穿刺结果,出胸水180毫升,患儿随即好转。在场的大夫无不感到神奇。胡皓夫说:“大家想想失误在哪里?”他拿起X光报告说:“我断定是它影响了你们的诊断思维。一见‘支原体肺炎’,就不再作其它方面考虑。小儿胸壁薄,对比度没有成人明显,X光没查出来。为什么看不到患儿左胸略高于右胸?我们在工作中既要相信仪器,也要相信经验!”

    “患儿痊愈是我最大的心愿”

    新中国每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儿童内科专家,无一不是“万能钥匙”。历史没有给他条件,也没有给他机会让他去求证儿科学上的“1+1”,然而正是这“万能”的要求,使致力于实践的胡皓夫去追求小儿常见危急重症中的棘手难题,也正因为有了这“万能”的基础和思想,使得他的每项研究都具备了可资借鉴的心得、成就。这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论文或著作中。

    他研究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别对重症肺炎进行了大量临床分析,撰有《小儿重症肺炎的抢救》(获厅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并根据我国肺炎患儿的主要细菌病源,专题探讨氯霉素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针对肺炎早期诊断困难,且由于发病病毒细菌复杂,不宜选择抗生素,他完整地提出了婴幼儿肺炎诊断治疗的适宜技术。他研究急性化脓性心包炎、小儿猝死、氨茶碱中毒、脑疝、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血管活性药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探索医源性疾病的特点……

    正是在这些研究和取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科学地总结出小儿感染性休克抢救程序“十字诀”:扩(扩充血容量)、酸(纠正酸中毒)、舒(舒张血管为主,适当应用收缩血管升压的血管活性药物)、心(维护心功能)、菌(控制细菌感染)、氧(氧的供给,呼吸支持)、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脱(脱水剂应用)、凝(抗凝及抗纤溶治疗)、能(能量支持自由基清除剂,钙拮抗剂等的应用);以及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精神)等项主要指标分别量化计分的危重病例评分诊断标准(与九十年代美国专家提出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标准不谋而合)。

    八十年代,“儿科之父”、世界儿科首席专家奈尔逊先生来华访问,在西安听说中国抢救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死亡率在10%以下,他表示难以置信,《奈尔逊儿科学》是世界儿科界的通用教材,他对世界,特别是西方各国的抢救水平了如指掌,连他自己的国家都远远达不到这一水平,何况中国?

    9年前,胡教授查房时遇到一位高烧不退的7岁男孩,看遍医院各个科室,都诊断不清,病情十分危急。当发现有咳血症状后,胡教授当即判断男孩患上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在他的建议下,男孩在北京做了进一步检查后被确诊。在北京的医院治疗了几个月,医生判断男孩最多只能再活一年,家长找到胡教授,恳求胡教授救救孩子。胡教授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了大胆的激素吸入治疗方案,用治疗哮喘的办法来治疗该病。这在当时很多同行眼中简直是异想天开,但两年后男孩的病情竟然奇迹般地被控制住了。如今9年过去了,小男孩的身体各项指标维持良好。小男孩的妈妈激动地说:“是胡教授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为患儿带来健康,是我人生不悔的追求”。“我们这一代人,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年轻的时候经历过很多运动,想学点知识非常难;现在环境宽松了,就迫切想多学点东西、多做些工作。”如今,胡教授已80岁高龄,且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双手、双脚因严重痛风,关节异常肿大,但他仍坚持出门诊、查房,“我最喜爱孩子们的笑脸,看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我的病就全好了!”

    视事业为生命 待患儿如亲人

    凡接触胡教授得人,都受到一种震撼,他那种不辞辛苦、视事业为生命、待患者如亲人的职业操守,让人们见识到了什么是悬壶济世的良医、什么是医者父母心。

    十几年来,胡皓夫应邀赴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海南岛等多处讲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的专家,报告中他不仅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成功经验,而且勇于讲述失败的教训。听众不仅从中学到了他的经验、成果,更从中得到了难得的启发和可贵的借鉴。一地又一地,那满堂的掌声,是对他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发自心底的诚挚赞誉。

    有一次,某大医院请他去会诊,该院诊断患儿为肺炎并发气胸,但穿刺排气后,病情并未好转,十分危急。胡皓夫检查后确诊为肺炎并发脓气胸,有胸膜痿,不仅有气而且化脓,如不立即手术,患儿就有急死危险。该院儿科当即请胸外科参加会诊,胸外科检查了患儿的病情,不敢手术。胡皓夫马上提出:“如果你们不能手术,若家属同意,我想将患儿转到我们医院”。胡皓夫是客人,这样做有伤主人的面子,可能影响两家医院的关系,况且,万一患儿死在你的手术台上……胡皓夫不知道这些?没有考虑这些?他只想着患儿的生命,亲自和本院胸外科联系,将患儿转去,当晚手术成功,患儿脱险。

    张灿是专门配合胡教授门诊工作的护士。她介绍说,胡教授每周有两个上午出门诊,通常病人早晨6时就来排队挂号。为了不让小患者等太久,胡教授总是刚过7时就开始看病了,开出的药既有效又便宜。为了不给患者增加负担,他甚至拒绝了有关部门给他特批的30元挂号费,而一直坚持普通挂号费。

    “每次查房前,胡教授都要认真备课,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会了做幻灯片,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分析,指导培养年轻医生。”省儿童医院的一位年轻医生这样评价。

    胡皓夫常说,在一个医生的眼中,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有这样一件事,内科病房有位危重患儿需要增加特护,而家长经济困难拿不出特护费,偏偏当时危重病人多,也抽不出人手,胡皓夫请来护理部主任和急救科主任商量对策,主动提出由他拿出一千元,请下班的护理人员献工。家长流着热泪向他鞠了一躬,护士和大夫听后含着泪说:“冲胡教授这种精神,我们义务献工!”大家坚决把1000元退还了他。纷纷延长下班时间或利用休班日加班护理,一直到患儿转危为安。

    胡教授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一直深深影响教育着他身边的人。在儿科界,他的“三乐”、“三动”、“四个每一天”广泛流传:“三乐”就是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三动”就是脑子要动,体力要动,要有社交活动;“四个每一天”就是快乐每一天,健康每一天,成功每一天,幸福每一天。

责任编辑: 诚意
相关新闻: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