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提示:专题>>冬储菜>>80后眼中的冬储菜

消失的记忆,渐行渐远的城市“冬储”(图)

http://www.hebnews.cn 2010-11-16 15:12 发展导报
订阅河北手机报,新闻天气早知道!详情 http://mobile.hebnews.cn

    

    太原市热力公司工作人员日前表示,今冬太原集中供热时间表与往年相同,仍是11月1日。“冬储”就没有这样准时准点,整齐一致了。有些人一两个星期前就开始准备了,比如小区里的老头老太太们;有些人才想起来去采购,还有些80后的年轻人怕是一冬也不会有这打算了。“冬储”的物品也不尽相同,大葱、萝卜、白菜、雪里蕻……还有煤炭,形形色色。

    “立冬不储菜,必定要受害”、“不存甚也得存炭”

    60多岁的太原市民郭阿姨常说“立冬不储菜,必定要受害”。“正好趁着秋天菜便宜存点葱啊,白菜土豆什么的,省得下雪了花冤枉钱。”郭阿姨逮着机会总要教育楼里住的小年轻几句。前几日,她刚买了一大捆葱晒干捆好了,整整齐齐地摆在了厨房阳台的铁护栏上。这几天总和楼下的几个老太太商量着再买袋土豆、几捆雪里蕻,至于白菜,还得过几天。

    “不存甚也得存炭”,10月23日下午,小店区北张村村民兼房东老韩一边抱怨着煤价太贵,一边招呼工人赶快卸煤。老韩家的5层楼房差不多都租了出去,“锅炉肯定烧得暖和,咱自己也得住不是?就是太费炭。”老韩家的小锅炉一冬差不多得烧六七吨煤,这些煤赶采暖期到之前都得备好,冬天了涨价不说,还不一定能买上,总不能叫锅炉断了顿。

    在太原市后北屯村、寇庄等城中村,村民几乎家家都像老韩一样,“不存甚也得存炭”。由于在这些城中村,集中供热改造还没完成,存煤不仅关系着全家一冬的温暖,还关系着几十家租房客的温暖,直接影响到租房的生意。但这些城中村的房东们,虽然家家都有宽敞的院子,却不怎么热心 “储菜”,大家觉得“只要敢花钱,什么菜买不到,还用费那劲?”一位房东老黄说 “以前没钱冬天吃咸菜,现在(有钱了),谁吃那些?”记者注意到,这些城中村家家户户的建筑风格都差不多:一个独门独户的小院,修得气派的铺着琉璃瓦的仿古院门,高矮不一、外贴白瓷砖的四五层小楼,还有,家家户户都有锅炉房。

    经济、习俗、养生、童年记忆,坚持冬储的原因

    “前些天我买大葱才5毛钱一斤,冬天还不定多贵呢!”郭阿姨坦诚节省是自己“冬储”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担心冬天下雪出门不方便,买些能放得住的菜储备着,好心里有底。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还保留着购买储存过冬蔬菜习惯的多是中老年市民和喜欢家庭烹饪和注重养生的人。

    腌咸菜和泡酸菜就是一些市民买冬储菜的重要原因。市民刘阿姨家腌萝卜干和雪里蕻已有十多年了,她腌菜的方法还是她母亲传给她的,她把腌菜的方法也传给了40多岁的女儿,如今连“外孙女都会做了”。每到了冬天,刘阿姨家的饭桌上除了鲜菜外,总少不了一些咸菜和酸菜。虽然现在市场上卖现成酸菜和咸菜的商家有的是,可她还是觉得自己腌制的更卫生、可口。就像韩国人喜欢泡菜一样,不少太原人的饭桌上都少不了一碟咸菜。他们也和刘阿姨家一样,成为冬储菜的忠实拥趸和支持者。

    不少讲究传统养生的人也是冬储菜的重要购买者。平日里比较注重中医养生研究的市民王先生觉得,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的生活和饮食更应遵从自然规律,要“与天地共阴阳”、“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离自然太远,离疾病就近了,要根据四季更替安排自己的饮食。大棚菜违背自然规律,吃多了自然不健康,人还是要按照季节变换,吃些当令的蔬菜,方圆百里之内出产的蔬菜,冬天是万物开始藏伏的季节,吃一些冬储的大白菜、萝卜、土豆正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储菜观念也逐渐发生着转变。秋天储藏蔬菜不再是人们为了提防冬季吃不上蔬菜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而成了不少讲究生活的人越冬的一种民俗和爱好。

    上世纪80年代,“冬储”记忆的分水岭

    提起“冬储”,不少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出生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 “瓶装西红柿酱”。有人甚至在博客里详尽描述了这一颇具特色的冬储菜的做法:“快入冬的时候,妈妈会买回来好多好多的西红柿,洗干净烫过,一个个挤到输液用的葡萄糖瓶子里,然后上锅蒸,蒸好后晾凉就可以备用了。冬天每次拿出一瓶,红红的西红柿,炒个菜什么的,足够吃一个冬天。而且一点也不会坏,比冬天大棚里没味的西红柿好吃多了……”留言显示,该“西红柿酱”做法颇具全国性,不少城市的博友都留言共鸣,提到了其中“装葡萄糖的玻璃瓶子”、“橡皮塞”,还有“瓶子很容易就炸裂”等等小事故,总之感慨颇多。

    采访中,不少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生的人,都对排队买白菜,扛土豆、晒大葱等储菜如数家珍,记忆深刻,甚至对“摊煤饼”、“打煤球”等储煤细节都记忆犹新,心情复杂的总不免提起“那时候”,一阵阵唏嘘感叹。

    而对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因为缺少储菜记忆,储菜观念就各不相同了。80年代似乎成了一道记忆的分水岭。

    占空间、费时费力、不经济,80后的冬储观

    “我看好多人都买冬储菜,多麻烦啊!现在日子过得也不像以前那么困难,不至于紧巴到买一冬天的菜放家里天天吃老三样吧!”家住省城学府街某小区的80后赵先生就对冬储菜很不理解,“你这么算,一下子买一堆菜放家里,一个是没地方放,一个是搬运太麻烦,一棵白菜随便拿哪颗都要好几斤。白菜放一冬天,菜叶儿都蔫巴了,层层‘扒皮’以后才能吃,等‘扒完皮’剩下的菜算下来也没多少了。从经济和营养价值方面考虑,都不划算。”

    另一对80后小夫妻许先生夫妇认为,“房子才100平方米不到,一下子买这么多菜,没地儿放。家里要住5楼6楼没电梯的,弄不好还得雇人搬,花得更多。”还有不少年轻人认为,平时在家也做不了几顿饭,买那么多扔了可惜,现在超市里什么菜都有,随买随吃,这样多方便。还有人认为,储菜腌菜不仅需要空间,更需要晾晒等工序,为了吃一碟咸菜,就费那么大的事,不值当。

    一方面,80后不理解父辈们看起来费时费力又没多大效果的“冬储”习惯,另一方面,父辈们又抱怨80后“不懂得过日子”。观念认知的错位,究其根本原因还在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供求矛盾的解决。

    不少社会学专家认为,80后“冬储”观念的改变,根本原因是蔬菜短缺矛盾的解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交通运输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冬季蔬菜品种逐渐丰富,全国不少城市包括太原在内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城市冬季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得到了保障。加之伴随现代城市建设、煤改气、煤改电以及城市集中供热等的实施,原来各单位既不经济、又污染严重的小锅炉和各家各户的煤炉、火炉也自然而然地取消了,储煤也就没有必要了。

    随着时代进步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加之年轻人很少自己动手做饭,生活空间紧凑,冬储的传统正在年轻人群体中逐渐淡化,渐渐远去。(记者裴云锋)

责任编辑: 孙婷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