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提示:原创专题>>2010年“双十”评选>>2008年度人物

韩醒田:勇于创新的“数字化车工”

http://www.hebnews.cn 2010-11-10 17:01 河北新闻网
订阅河北手机报,新闻天气早知道!详情 http://mobile.hebnews.cn

    韩醒田赢得了这帮年轻工人的佩服,成为了他们的“韩哥”。他却说:“年轻人儿佩服老人儿,向老人儿学习,是宣工的传统。”可在年纪更大的老工人的记忆中,韩醒田初到工作岗位时,却“很不安分”:

    那时他刚从技校毕业,在六角车床负责零件粗加工。别人初到岗位,分配啥活就干啥活,他却动不动就去跟老师傅“理论”,而且理论的结果,十有八九他竟是对的。

    有一次,他负责加工一种圆形齿轮,按要求,他只需在毛坯上车出直径142毫米的内孔就行了。他却没有照做,搬着毛坯就去找技术组专家了:“我认为这个内径应该车到138毫米!”专家一愣,翻看技术要求,明明写着142毫米。韩醒田却坚持己见,理由是下一道工序要车到140毫米,如果现在就车到142毫米,内孔过大,这些零件就报废了。专家脸红了,韩醒田的“不安分”给企业避免了不小的损失。

    进厂4年后,他被调到负责精加工的车一组,成为全厂最年轻的班组长。几年后,已成为一名技术熟手的他,却找到领导,要求去数控车床当学徒。

    “放着组长不好好干,当什么学徒?”领导很是不解。

    当时,数控机床还是新东西,会的人不多,但这种更方便、快捷的新机器深深吸引了韩醒田。

    “企业正面临产品升级换代,产品试验生产任务极重,能不能把那些操作起来又脏又累的活从传统车床挪过去呢?”韩醒田琢磨。

    有了想法的他,工作一有空闲,就到数控车床前看看,在与别人闲聊中记下了很多东西。他还在家中添置了电脑,下班后利用网络和书籍潜心学习。

    厂里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开始了组长兼学徒工的双重身份,每天既要带领车一组完成精加工任务;又要到数控组学习工作原理、编程技巧等专业知识。

    学习中韩醒田开始琢磨问题:结构复杂的“8字油线”零件一直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因需要添加专用结构,调整一次就得六七个小时,效率极低,能否用数控车床试试呢?

    通过查资料,他发现这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没有实例。他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在电脑上进行模拟设计和加工,最终一套新程序诞生了,随之诞生的还有在数控车床上批量生产的“8字油线”零件。

    此后,韩醒田一发不可收。他编写了上百万字节的程序,把56种加工难度大、效率低的零配件加工,由普通车床挪到数控车床上,推动企业基本淘汰了普通车床,同时也带动着上下游工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好技术不如好刀具,这是车工的一句行话。2005年3月,分厂就遭遇了一次没有“好刀具”的尴尬:当时接到一批精度高、时间紧的加工任务,厂内设备却没有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刀尖半径补偿功能。怎么办?通知设备供应商来开通此功能吧,需支付昂贵的服务费;自己升级改造吧,全厂几十位高工没人敢揽这个活儿。

    这时,韩醒田站出来了,他利用自学的软件知识,编制成全新程序,完成了试制加工。随后又通过不断改换刀具,设计专用刀台,将原来1分20秒的加工时间缩短为50秒。最终,“好刀具”有了,一次性为企业节约技术服务费10万元,还带来了400万元产值。

    韩醒田说:“我不过是把那些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那些新技术、新理论我搞不出来,我只知道把它们用在哪儿更合适、更高效。”

    【人物心语】

    “我的创新,不过是把那些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那些新技术、新理论我搞不出来,但我知道把它们用在哪儿更合适、更高效。”

 

责任编辑: 兰菲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